今年早些時候,德勤發表報告《2011年風向標:全球林業、造紙與包裝行業展望》稱,受惠于13億人口的龐大需求,中國的紙張市場預計于2021年增至1.43億噸,最近15年間增長約300%。
德勤中國林業、造紙與包裝行業負責人孫雋表示,中國造紙行業仍然面對很多挑戰,包括紙漿短缺、企業過于分散、來自環境保護和環保發展方面的壓力。中國企業其中一項主要的工作是要確保原材料的供應,而結構調整對行業的發展同樣具有重要意義,中國造紙企業應研究如何更有效善用集中于中國西部的森林資源。
一方面是森林資源的日益減少和退化,導致溫室氣體排放增加,珍稀物種瀕臨滅絕;一方面是人們經濟社會活動對紙張產生更多需求,也需要更多原料來源。如何求取一種平衡?
紙業“原罪”——森林之痛
今年4月27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布了《森林生命力報告》。報告稱,如果不采取行動,到2050年,全球將有2.3億多公頃森林從地球上消失。
有著重要生態價值和戰略價值的森林資源,在過去已經經受了毀林和退化的“折磨”。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最新報告,全球森林每年平均減少1300萬公頃,這幾乎相當于希臘一個國家的面積。
2010年3月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的全球森林資源評估報告顯示,當前世界森林面積為40億公頃,約占地球土地面積(不含內陸水域面積)的31%,人均森林面積0.6公頃,全球人工林面積2.64億公頃,占世界森林面積近7%。
據聯合國有關組織測算,全球毀林和森林退化造成的損失每年高達2萬億至4.5萬億美元。
另外,毀林還造成了全球約五分之一的溫室氣體排放,嚴重加劇了氣候危機,并導致了很多珍稀物種瀕臨滅絕。2010年5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報告指出:人類活動使物種正以比自然淘汰高1000倍的速度滅絕。
在這場保護自然的運動中,矛頭首先指向了造紙、家具等相關的產業。尤其制漿造紙業,一直以來就背負著消耗森林資源、污染環境、加劇氣候危機的原罪前行。
將森林資源作為戰略資源對待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隨著氣候變化和天然林資源減少,造紙產業發展的主要原料也從過去的依靠天然森林資源加速轉向人工速生豐產林資源。造紙原料供應基地化和林紙一體化的模式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自然條件顯示出無可比擬的優勢,產業布局也隨之由寒帶地區加速向熱帶地區轉移。
據了解,世界上的主要紙漿出口國如巴西、芬蘭、智利、印度尼西亞,都是用種植速生豐產林的辦法來解決造紙用木。
速豐林基地建設工程也是中國六大林業重點工程之一,自2002年正式啟動實施以來,每年造林約1000萬畝,至2010年初已累計完成速豐林基地建設1.1億畝,年蓄積生長量達到1.1億立方米,年吸收二氧化碳超過2億噸。工程規劃到2015年,建成約2億畝速豐林基地,全部基地建成后,每年可提供木材1.4億立方米,可支撐木漿生產能力近1386萬噸、人造板生產能力2150萬立方米,提供大徑材1579萬立方米,約占國內生產用材需求量的40%。
不過,對于原料的需求仍然不能得到滿足,中投顧問輕工業研究員熊曉坤指出,中國造紙行業幾乎60%左右的木漿和40%以上的廢紙都需要進口。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商品紙漿進口量約為1100萬噸,進口廢紙量則高達2400萬噸左右。
而且,為了提高森林蓄積量,我國木材的砍伐面積正在不斷縮減,木材產量也會隨之下降。
相關消息顯示,黑龍江省大小興安嶺林區從2011年起將全面停止主伐,并計劃在未來三年中將木材生產量從最高時1260萬立方米逐步調減到89.4萬立方米。同時計劃到”十二五”末,森林蓄積要達到8.6億立方米。
因此,從長期的發展趨勢來看,未來中國造紙所需原料的進口量還將會繼續增加。
中國海關最新數據顯示,2011年1至7月,中國累計進口紙漿數量達816萬噸,比去年同期增加25.0%;同期,累計進口紙漿金額共計69.2135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40.9%。
中國大量進口廢紙和木漿,雖然緩解了原料短缺,但帶來了原料對外依存度過大的問題。在森林資源逐漸成為戰略資源,國際社會不斷提高木材交易門檻的時候,如何避免造紙業成為第二個鋼鐵行業?可持續的森林管理被視為出路。
可持續的森林管理——一體化之路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林漿紙一體化,是解決我國造紙行業的環境污染和資源短缺問題的重要方式。
林漿紙一體化是發達國家造紙工業的經驗,它將原來分離的林、漿、紙3個環節整合在一起,形成以紙養林、以林促紙的產業鏈。而這又不僅僅是種樹造紙的簡單過程,對林木的綜合利用、對生物質能源的開發,是這個綠色產業鏈中的重要內容。
我國造紙原料木漿所占比重低,而非木漿所占比重偏高。以2005年為例,我國紙漿消費總量為5200萬噸,其中,木漿1130萬噸,僅占21.7%,與國際造紙工業紙漿消費總量中原生木漿比重平均為63%的比例相比,差距很大。
國際上,化學木漿生產的噸漿耗水在30噸以下、COD排放量30~50公斤,我國化學草漿生產的噸漿耗水高達200噸、COD排放量達350公斤左右。2005年我國草類制漿COD排放量占整個造紙工業排放量的60%以上,是主要的污染源。
由于木漿造紙的污染指數更低,且紙品質量高易于回收利用,因此國內造紙業的提升發展也必須依賴于調整原料結構,不斷擴大木漿比例。于是,林漿紙一體化也成為越來越多國內企業的選擇。
8月3日,湛江晨鳴林漿紙一體化項目一期工程正式投產。該項目是國家大型重點項目,也是國家推進林漿紙一體化建設的重點工程。項目一期工程占地2740畝,總投資150億元,配套建設速生豐產林300萬畝。項目達產后每年可生產木漿100萬噸,高級文化紙65萬噸,實現年產值100億元。
APP(中國)營銷總監劉天適表示,APP中國一直倡導林漿紙的一體化,而且認為科學與可持續的經營管理人工林是林漿紙一體化的基礎。
APP的再造林工程開始于1995年,樹種包括桉樹、白楊、相思樹、松樹、木麻黃等。截止到2010年年底,APP中國已經在荒山、荒地退化林地等政府批準的林地上種植了人工林30余萬公頃。通過科學的經營管理,人工林向漿廠提供的原料,改善了環境。人工林也給當地農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APP帶動了當地農民走上了長遠的發展道路。
在人工林的基礎上,APP中國投入了巨資建設的大型漿廠——海南金海漿紙,采用的綠色科技,高度重視環保。一期環保投入達到了27.5億元,占到總投資額的1/4。該生產線也成為世界上最大、最自動化、最環保的單一制漿線之一。
APP(中國)在廣西的金桂漿紙工廠目標遠大,公司稱該廠預計在2012年底紙生產線竣工時,結合現有的化機漿生產線“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林漿紙生產基地之一,并將成為 APP 的液體紙包裝生產基地”;而液體紙包裝是快速崛起的中國一個增長潛力巨大的領域。該工廠成立于 2003 年,占地 6.4 平方公里,雇傭大約 1200 人。金桂選址于廣西經過深思熟慮,這里有著豐富的土地資源以及支持人工林快速生長的環境,總體森林覆蓋率已經提高到 58% 以上,截至 2010 年森林蓄積量已達到 6 億立方米。同時,通過鼓勵發展人工林,廣西的木材和纖維供應大幅增加,是實踐國家漿紙一體化戰略規劃的最佳地區之一。
當許多人都在為森林的減少和退化揪心的時候,來自聯合國糧農組織的一份報告或許可以讓大家稍微舒緩一下。
報告特別強調中國和澳大利亞所作的貢獻幾乎占到總量的一半。這一變化開始于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開始限制木材出口。實際上,整個東亞地區(中國、日本、蒙古、朝鮮、韓國)是20年來森林面積增幅最大的地區,這些森林不是用于砍伐木材,而是致力于水土保持和保護生物多樣性。中國計劃到2015年森林覆蓋面積達到23%,印度的目標是到2012年將森林面積增加到占國土面積的33%。
遵循“林漿紙一體化”的產業發展戰略,現代紙業企業不僅解決了造紙原料問題,使造紙業從單純的資源消耗型產業轉型為資源有效管理型產業,提高經濟價值;更關鍵的,也使天然林得以被更好地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