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長江玉扣紙”停產20余年后重煥新生
一種與2000多年的“蔡侯紙”生產工藝基本相同的古老造紙術,在遍布著莽莽竹海的仁化縣長江鎮偏遠山區世代流傳。這種“光滑柔韌、瑩潤如玉”的土紙有著獨特的“防腐保鮮”功效,不僅深受書商、書法家青睞,還走入皇宮成為御品。100多年前,“長江紙貴有勝洛陽”的“長江玉扣紙”不僅熱銷廣東全省,甚至遠銷東南亞各國,大量典籍與書畫作品都承載于上等玉扣紙之上而世代流傳。
這種古老的造紙技藝因種種原因一度停產長達20余年,市面上再也難覓一張承載了眾人記憶的“長江玉扣紙”。時至今日,在仁化縣政府和當地傳統手工老藝人的共同努力下,這種古老的造紙技術再次在粵北一個小山村里煥發了生機。是什么造就了古老“長江玉扣紙”的曾經輝煌?又是什么使得它一度瀕臨失傳?
【現場】
千年工藝藏身陋室
在凌溪村村口,幾座簡陋的泥磚瓦片房正是享有盛名的“長江玉扣紙”的復產地。彌漫著一股酸澀味的房中有一個石槽,一位師傅正在用腳踩踏石槽里已經被浸泡過軟化了的竹子,那便是造紙的最主要原料。
一個內有米黃色液體的水池前,兩名師傅分立左右操縱著一個長約1.5米的木框。他們輕輕將木框平鋪在水面前后蕩漾一下后取出,此時的細篾竹簾上已鋪上了一層乳黃色薄膜。
待水稍干后,從木框中取出竹簾,將取出的紙簾倒蓋在后方一張大桌子上。如此反復操作,但見桌子上由黃色薄膜所形成的凝固物越積越厚,最終形成一塊“大豆腐”。隨后將這塊“大豆腐”進行烘烤干燥,一張張綿軟細嫩的好紙就此出爐。
工匠們說,用于作賬簿的玉扣紙,用毛筆記賬后很難涂改,能保持商界信譽。因為它防腐性強,很多族譜都用它來書寫,醫院里包藥丸用的一般也是這種紙。而廣州、梅州等地用玉扣紙包雞制作“鹽焗雞”等名菜,膾炙人口。
據“長江玉扣紙”最年長的傳承人介紹,造玉扣紙要經過選筍、壓榨、磋筍、抄紙、切割等大小22道工序,其中最難學的就是“抄紙”。
【前世】
“長江紙貴有勝洛陽”
仁化土紙制造工藝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東漢蔡侯紙,該工藝有史料記載的傳承關系則可追溯到清光緒乙酉年間。清朝、民國期間,仁化土紙生產業的日益擴大,全省有40多號紙商在仁化開業,僅長江鎮就有31號,年購銷量高達4萬至5萬擔。
仁化土紙不僅是普通百姓的家庭用紙,更是古代文人墨客絕佳的書畫用紙和官府的官文用紙,長期遠銷我國港、澳及東南亞各國,被人譽為:“長江紙貴有勝洛陽”。
【今生】
政府欲建土法造紙文化園
據透露,目前仁化縣正計劃在丹霞山景區籌備建立土法造紙文化園,向游客展示土法造紙技藝,為土紙的發展尋找新商機。該文化園將保存完整的傳統土紙生產技藝,在土紙生產創新中盡量避免使用現代化設備和化學制劑。
【訪談】
“玉扣紙”最年長傳承人
“長江玉扣紙”最年長的傳承人劉和生,今年已經76歲!拔1956年就開始學做玉扣紙,到現在已55年了。”劉大爺說:“造紙共有選筍、壓榨、磋筍、抄紙、切割等大大小小22道工序,其中最難學的就是‘抄紙’。‘抄紙’的時候端得不好出來的紙張就會不均勻,不均勻就會出現廢紙或爛紙,浪費人力物力。”
“凌溪村的竹林面積有36多萬畝,以前村民就用這些竹子造紙為生,”凌溪村村委書記劉世祥不無遺憾地感嘆:“以前公路沒開通,運輸不方便,村里的毛竹不好賣。但1984年公路開通后,村里的毛竹從3~5塊一根漲到了現在的15塊一根,所以村民們都不造紙了,改賣原竹。”
談起傳承這項古老技藝的難處,劉世祥說:“以劉和生為例,他的紙坊加上他和兒子共有6個人,扣除了工人的支出后,收入極其微薄。再加上土法造紙工作強度大,每天5點半起床,工作時間將近13個小時。所以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愿意學,更愿意出外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