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十二五”期間工業總量將從“十一五”的1萬億元增加到3萬億元,全國排名進入前20。
根據《重慶市工業轉型升級“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重慶“十二五”期間工業總量將從“十一五”的1萬億元增加到3萬億元,全國排名進入前20。同時,重慶將建成世界最大的智能云端集群,基本建成國家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和內陸出口商品加工基地。
《規劃》明確提出,“十二五”期間基本建成國家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和內陸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到2015年,重慶工業累計投資將達到15000億元,工業銷售產值確保實現25000億元,力爭30000億元,使工業在全國的位次上升2-3位;同時,優化產業結構,努力將輕重工業比重調整為4:6,重視電子信息產業發展,使其規模達到10000億元,并建成全球最大的智能云端產業集群,使電子信息成為我市重要支柱產業。
針對工業轉型升級的重點任務,《規劃》提出了具體的目標體系,即發展民生、開放、創新、集群、低碳、智能、融合“七型”工業,通過“十二五”發展,FDI(對外直接投資)、企業R&D(研究和開發)等部分指標要達到西部或全國先進水平。
對于重慶的智能云端集群,重慶市經信委主任沐華平解釋說,在“端”方面,重點培育形成筆記本電腦及外圍設備、離岸云計算數據處理與軟件開發、高性能集成電路和印刷電路板、通信設備及物聯網、光伏及LED、消費電子產品、應用電子產品等7條產業鏈,發展筆記本電腦、服務器、液晶電視、路由器、高清視頻多媒體終端、超聲治療設備等40余個整機產品。
而在“云”方面,主要是通過聚集移動運營商、金融客戶、跨國公司等高端制造業客戶、互聯網客戶來做大數據處理業務。其中國內客戶的在岸業務主要是B2C(商家對客戶),而國外客戶的離岸業務主要是B2B(商家對商家)。
到2015年,電子信息產業累計投資3000億元,實現銷售收入10000億元以上,成為重要支柱產業,建成國家級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全球最大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亞洲最大離岸云計算中心。
根據《規劃》,重慶除電子信息產業外,裝備制造業、汽車摩托車也將繼續走“整機+配套”產業鏈發展模式,集群競爭優勢凸顯;原材料工業走精深加工和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提高資源利用水平;消費品工業走品牌戰略和品種質量發展道路,增加有效供給;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為重點,加快能源工業發展。
汽車制造行業方面,“十二五”期間我市汽車年產量將突破300萬輛,鞏固行業優勢地位,到2015年累計投資2000億元,實現銷售收入6000億元,汽車產能達到320萬輛,其中乘用車占比提高到80%以上,摩托車產能達到1200萬輛,建成中國汽車名城和世界摩托車之都。
裝備制造業方面,數控機床等重大裝備實現“破題”,到2015年累計投資2000億元,實現銷售收入4000億元,形成3—5家銷售收入產值上百億元的整機和成套裝備企業以及一批“專、精、特”的專業化零部件企業,成為我國現代裝備制造高地。
化工醫藥行業方面,到2015年累計投資1500億元,實現銷售收入2800億元,每立方天然氣平均產出強度20元以上,建成內陸地區資源優化配置、競爭優勢突出的綜合性化工基地。
原材料工業方面,到2015年累計投資2000億元,實現銷售收入3000億元,建成西部精品鋼材(4398,-96.00,-2.14%)基地、中國鋁加工之都、國家輕金屬示范基地、長江上游綠色建材產品基地、國家新材料研發基地。
輕紡消費品工業方面,到2015年累計投資1500億元,實現銷售收入3500億元,建成中國西部地區最大的家用電器生產基地、最大的造紙及紙制品生產基地。
能源工業方面,將以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為重點,加快能源工業發展。到2015年累計投資3000億元,實現銷售收入15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