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能耗大、效能低的傳統造紙業遭遇瓶頸,寶山工業園內的長誼特種紙有限公司找到蹊徑在區政府指導下,他們著手規劃一個造紙博物館。這座即將建設的專業博物館,尚未開工已被寄予厚望:它不僅使一座瀕臨廢棄的老廠房重獲利用,由之衍生的“紙文化產業”更有可能走出一條發展新路,這里甚至能成為區域新地標。
世博浦西園區的建設曾讓一批老廠房重獲新生,在以重工業聞名的寶山區,類似故事也正在不斷上演。據不完全統計,2010年至今,寶山已有不下10座老廠房、廠區變身玻璃博物館、工業設計博物館、陶瓷藝術館、鋼雕公園。除造紙博物館外,計劃籌建的尚有蠟藝博物館、根雕博物館、鋼結構博物館……
從“鋼渣地”到專業博物館,不能不說受到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畢爾巴鄂案例館的啟示僅僅1年,一座精心設計的古根海姆美術館就為西班牙工業老城畢爾巴鄂吸引130萬參觀者,3年帶來相關經濟效益4.5億美元,更成為復蘇城市活力、撬動城市轉型的支點。
面臨著畢爾巴鄂曾有困惑的寶山,目前正在謀求“由重變輕”。“老工業區轉型,要靠文化拓荒。”寶山區委書記斯福民說。
功能單一導致人氣低迷,是傳統工業區的硬傷。在寶山區副區長夏雨看來,大量注入文化元素將有效提升區域的社會關注度,這對推動城區功能轉型至關重要,“一旦挖掘出鋼堆背后的文化元素,人氣會很快提升,乃至拉動投資、消費。”
位于吳淞口的原上棉八廠,即在變身“半島1919”文創園區后嘗到甜頭。今年初,寶山區在此舉辦“動漫嘉年華”,冷清多年的廠區破天荒地吸引了日均過萬的觀光客流;專門設立的創意體驗中心、創意工場和藝術庫等單元,以及海內外10余家設計機構的入駐,亦使原本偏遠的此地一躍成為文化產業高地。區旅游部門負責人說,類似效應有望在多個文化場所實現,如規劃中的蠟藝館,未來每年吸引旅游者有望達80萬人。
由原輕工玻璃儀器廠改建、幾個月前落成的上海玻璃博物館,是寶山“文化拓荒”這盤棋上的另一個重要落子。根據計劃,以玻璃博物館為中心,三年內將建成一個以玻璃為主題的產業園區。寶山區已邀請世界知名的玻璃藝術家在此設立工作室,同時建設玻璃主題餐廳、酒店,乃至形成一條“玻璃文化產業鏈”。像這樣瞄準更具文化內涵的衍生產業的轉型,被寶山視作傳統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一條重要路徑。不少傳統制造企業也主動投身這樣的嘗試多家博物館由企業自籌經費、自主運作,一改政府包攬的局面,如今不僅經營狀況良好,一條條全新的產業鏈也在悄然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