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森林生態系統建設全面加強,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深入推進,林業產業持續增長。我國現已成為森林資源增長最快的國家和世界林產品生產貿易大國。從長遠看,我國造紙行業必將會享受到森林資源快速增長所帶來的原料收益。
然而,遠水解不了近渴。紙企必須把眼界放寬,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待資源的有效利用,不但要“引進來”國外的原料和設備,還要“走出去”看看是否能夠在外面施展自身的才華。
由于產能的不斷增加,市場供大于求等問題突顯,我國大型企業如今已經不能局限于在國內發展。對此,我國在“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提出“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政策的信號無疑給企業“試水”增強了信心,而且很多國家也開出了誘人的條件,歡迎中國企業去投資。如今,部分行業已經出現了不少“走出去”的企業實例:吉利收購沃爾沃,被世人樂道。海爾在國外投資設廠并逐步推行海外投資的本土化,已經成為我國企業“走出去”的典范。而造紙行業作為以資源為基礎的重要支柱產業,為何在“走出去”的隊伍里卻只能看到寥寥無幾的“身影”?
如果紙企只是害怕沒有政府的有力支持,現在可以放心了。近年來,為了保證我國造紙原料的供應,我國正在執行多種原料的發展政策,其中就有鼓勵企業到國外建立林場和木漿企業等相關優惠政策。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產業協調司巡視員賀燕麗在今年中國紙業發展論壇上說,國家積極支持“走出去”戰略,積極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通過并購、參股、合資、合作等多種形式投資境外的造紙原料、造紙生產、造紙裝備等產業,有效利用境外資源提高相關的產業技術水平,積極開拓國外市場。鼓勵國內銀行通過出口信貸、項目融資,并購貸款等多種方式,加大對造紙領域境外投資的信貸支持力度。加大境外投資的相關信息和服務,海關、商界人員出入境便利化措施也已出臺,希望紙企盡快有所表現。
現在,我國造紙行業已經開始出現嘗試“吃螃蟹”的企業。太陽紙業老撾林漿基地和越南項目已經啟動,并計劃用3年-5年時間形成林漿紙一體化的產業鏈條;去年1月,富麗達集團增資參股加拿大紐西爾公司,保證了每年10萬噸的溶解漿運回國內,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內溶解漿供需矛盾。從這兩個例子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紙企“走出去”戰略的實施,不僅能夠緩解我國造紙行業的原料問題,也有助于緩解產能過剩問題,更有利于企業構建跨國造紙集團大框架,開拓新的發展格局和空間,獲取原料資源戰略優勢,從而保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紙漿原料短缺的情況下,“走出去”已經成為紙企尋求發展新空間的首選,而專家的聲音也傳達了國家對紙企“走出去”的保駕護航態度。當然,沒有誰能夠隨隨便便成功,每個企業自身的發展都有自己的節奏。有條件的造紙企業可以結合自身的戰略規劃,不妨大膽一試。畢竟,在變幻莫測的經濟市場中,哪個企業能夠先知先覺,盡早考慮“走出去”并有具體的實施方案,就必定占有了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