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至12月,重慶市完成造林220萬畝;2009年完成造林578萬畝;2010年完成造林483萬畝;2011年截至目前,完成造林428萬畝……
2008年以來,重慶人工造林增速全國第一,僅2008年到2009年植樹造林季節,全市就完成造林798萬畝,創造了“一年栽了十年樹”的奇跡。而重慶成功的秘訣就是——林改、投入和創新。
林改 一證換來“萬木春”
“我現在的主要工作就是栽樹、管樹。”昨日,在銅梁縣慶隆鄉冬筍村,村民秦鐘榮正忙著為自家的樹木除草、施肥。他告訴記者,面前的40畝林地,能讓他每年賺到近5萬元。
“這一切都始于這個小本本。”在秦鐘榮手里,記者看到了一個綠色的小本,上面“林權證”三個金色大字格外醒目。
秦鐘榮說,以前,這片林子是“代管林”,自己很少去管護,整個林子“雜亂無章”,很多樹木都枯死了,基本沒有效益。林改后,他得到了這么一個小本本,也就是從那時起,一切都發生了變化:2009年12月,秦鐘榮雇人清理了林地里的雜草和“小老樹”,并購回近4000株巨尾桉進行補植補造。秦鐘榮算了筆賬:5年后,這數千株巨尾桉能產木材400立方米左右,按現在500元/立方米的市場價格,能收入20多萬元,平均每年就能收入4萬元,加上在林下養雞的收入,每年能賺到近5萬元。
“從2008年起,重慶市實施林改落實林權后,逐漸喚醒了‘沉睡的大山’。”重慶市林業局局長吳亞說,為了保證“森林工程”大面積造林的順利實施,我市首先從林改入手,實現了林改主體改革“五年任務、兩年完成”的目標,共為531萬農戶發放林權證,成為全國首批12個完成主體改革的省市之一。加之建立林業要素市場等配套改革的快速推進,林業產業成為“炙手可熱”的新興產業之一,全社會造林積極性高漲。
近年來,僅農民自發造林、合作造林面積就達150萬畝,比林改之初增長了兩倍。
投資 政府社會投入前所未有
林改為林業發展掃清障礙后,政府和社會資金的大量投入,對重慶快速實施大面積造林至關重要——這是回顧四年來,我市林業跨越式發展所總結出來的、最重要的經驗之一。
截至目前,在重慶市已完成的1688.8萬畝“森林工程”建設任務中,政府的資金主要用于生態公益林建設,以及對各種經濟林、苗圃的建設等進行補助。從目前來看,政府的投入為歷年之最,僅工程前三年,市級投入就達31.7億元,是前10年總和的近3倍。
同時,在林改和補助資金的引導下,大量的社會資金涌入林業。“森林工程”實施以來,我市累計投入資金402億元,其中,社會投入達133.3億元。業主大規模的造林在我市各地隨處可見。僅在豐都縣,規模造林1000畝以上的大戶就達220多個。
2005年9月,總投資30億港幣的香港理文重慶造紙項目落戶永川,包括高檔文化用紙、生活用紙、包裝用紙、竹漿紙、牛皮箱板等多條生產線。
然而,因重慶本地的原材料供應不足,在2007年部分生產線建成后,公司60%左右的木竹原料,只能從四川、貴州、廣西等地購進。
“后來實施了林改,我們發現公司自己種樹更加劃算。”理文一負責人說,在永川本地造林,可以保證木材質量,節約大量時間和造紙成本;另外,政府還給予一定的造林補助。因此,2008年,公司決定自己建設速豐林基地。
“目前,理文一期投資6000萬元的5萬畝速豐林已基本建成。”該負責人說,速豐林基地成材后,能為企業提供10萬—15萬噸木材原材料,與從外省直接購進相比,每噸能節約100元左右的運輸費用。為此,理文還將在2012年啟動二期10萬畝速豐林基地建設。
創新 政府、業主和群眾“三贏”
如果體制機制不創新,即使林改和資金這兩樣“硬件”上去了,最后還是會讓林業產業發展止步不前。在這方面,重慶探索出了大量有益的經驗。
在創新投資機制方面,重慶市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原則,以中央和市區縣財政投入為引導,整合工程項目資金,搭建投資平臺,爭取金融支持,鼓勵社會投入,基本形成財政補助、金融支持、社會支撐、農民投入的資金保障機制。
另外,在創新造林機制方面,各地還探索出了“農民供土地,業主出資金,雙方共管護,收益兩分成”;“業主租地造林”;“政府+公司+基地+農戶”等籌資造林模式。
比如大足就采用了“業主制”造林——農民以土地入股,由業主進行栽植,最后業主和農民按51%和49%的比例享受收益分紅。“這樣做對業主和農民兩方都有利。”大足林業局一負責人表示,對業主而言,以往的租地造林模式,由于在造林投入的同時,要向農民支付土地租金,往往對業主造成較大的資金壓力;同時,由于農民“坐地收租”,不利于林木的管護。實行“業主制”后,一方面減輕了業主的壓力,另一方面,由于農民也占有股份,對林木的管護更加積極了。
對農民而言,隨著林木的逐漸長成,尤其在林木進入豐產期后,分紅所得將大大高于租金所得。
“這實際上形成了一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該負責人說,自采用“業主制”造林后,極大地調動了業主和當地農民的造林積極性,僅2008年,大足就完成8萬畝速豐林的建設,超計劃200%。不僅使生態變好了,各項產業的發展還帶動了企業的發展和群眾的增收,最終實現了政府、業主、群眾“三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