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西林業廳出臺了《關于科學發展桉樹速生豐產用材林的意見》,進一步規范廣西桉樹的科學種植、科學經營和科學管護。
《意見》認為,桉樹是廣西重要的速豐林樹種,具備森林共有的多種功能,在支持林業生態建設、支撐林業產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要繼續保持廣西速豐林面積、桉樹林面積全國第一,把廣西建設成為全國木材戰略儲備核心基地,為打造造紙與木材加工千億元產業提供原材料保障,實現我國林業“雙增”目標作出貢獻,必須繼續發揮自然條件優越,科學發展桉樹速豐林。
《意見》指出,科學發展桉樹速豐林要以可持續經營為宗旨,以培育森林資源為目標,以優化布局、調整結構為主線,以轉變發展方式為動力,堅持生態優先,依靠科技創新,強化科學經營,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協調統一,著力增加優質商品木材資源儲備,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木材的需求。必須堅持政府引導、市場推動,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適地適樹、良種良法,科學經營、持續發展四大原則。
《意見》明確,“十二五”廣西桉樹速豐林總面積由2010年的2700萬畝增加并穩定在3200 萬畝。主要布局在中亞熱帶氣候帶分界線以南的北海、欽州、防城港、南寧、崇左、貴港、玉林、梧州、來賓等9市,以及百色市的平果、田東、田陽、右江區、田林、河池的巴馬、金城江南部、宜州市南部、環江縣南部、柳州市的柳江縣、柳城縣、鹿寨縣南部的部分海拔400 米以下區域。其中,桂南、桂東南地區主要發展林槳紙短輪伐期原料林;桂中、桂西地區主要發展中大徑級林板原料林;桂北地區主要發展耐寒品種的大徑級材。嚴格控制在商品林區內,嚴禁在公益林區特別是水源涵養林區等重要生態區域種植短輪伐期桉樹工業原料林。
《意見》提出了科學發展桉樹的技術措施。一是嚴格執行技術規程堅持“良種、良地、良法”,遵循適地適樹、多樹種、多無性系原則,科學整地,適時栽植,科學施肥,及時撫育,加強病蟲害防治。二是科學選擇造林地塊。應選擇在宜林荒山、采伐跡地、火燒跡地、低效林地,不得毀林造林,不允許毀壞公益林營造桉樹速豐林。不宜在氣溫較低的山區和坡度35°以上陡坡地帶營造桉樹速豐林。三是鼓勵營造混交林分。鼓勵營造混交林,連片造林1000畝以上的要做好多樹種搭配,多個無性系混合,提高抗病蟲害能力,提高桉樹速豐林生態系統穩定性、抗逆性。四是采取生態保護措施。造林整地盡量避免破壞植被,縮短林地裸露時間,保護林下枯落物,保留采伐剩余物,增加生物多樣性。提倡保留山頂、山腳、溝谷兩邊10—20米寬的原生植被帶。在坡長超過200米以上的山坡,提倡每100米保留5—10米寬的原生植被帶,減少水土流失。五是推廣現代營林技術。采取桉樹種植與固氮樹種混種或輪作、中大徑材與小徑材混合經營等措施。通過實施挖小穴、回表土、化學除草、不煉山、少耕免耕等現代生態營林新技術,避免因煉山造林引起森林火災和二氧化碳急劇排放,避免掠奪性經營。六是定向培育多元發展。調整和改變以培育短周期工業原料林為主的單一經營模式,不斷拓展桉樹木材加工利用新途徑,實行短周期工業原料林、人造板原料林、中大徑材多目標經營。
《意見》提出了五項保障措施。一是加強良種選育,夯實發展基礎。引進新的優良品種,通過雜交、無性系選育等措施,不斷繁育出生長快、材質好、抗性強的桉樹新品種,促進桉樹良種升級換代。二是強化科技支撐,提高營林質效。力爭在桉樹速豐林水分和養分利用機理、可持續經營技術、連作和輪作與林地地力變化的關系、地力維持和恢復技術、對環境的影響評價、生態狀況長期監測等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推廣科學的整地方式、混交方式、造林模式、配方施肥等。加強技術培訓。三是加快改革步伐,落實扶持政策。建立健全林地、林木資源評估、流轉、抵押貸款等制度,規范林木所有權和林地使用權的流轉、承包、租賃、抵押、繼承、轉讓和拍賣。要培育多形式的活立木市場,縮短投入變現周期。依法簡化林木采伐審批手續。四是加強技術指導,搞好各項服務。要加強指導和管理,督促各造林主體按有關規定營造桉樹速豐林。對不按技術要求執行的,要督促整改,必要時應在有關政策上予以調控。各級林業主管部門、各類林業產業協會、各種林業中介機構和專業合作組織,要加強技術指導,提供優質服務。逐步建立桉樹速豐林建設的經營保險機制,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要正確引導群眾科學造林,合理經營。五是加強組織領導,加大宣傳力度。要實行桉樹速豐林營造與相關產業發展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推進。要加強輿論宣傳。
桉樹是世界上栽培最廣泛的人工林樹種之一。近10年來,廣西桉樹人工林發展迅速,目前廣西桉樹面積近2700萬畝,居全國第一位,每年桉木材產量占全區木材總產量的70%以上,對緩解廣西乃至全國木材供需矛盾,推動木材加工和林漿紙一體化產業發展,維護國家木材安全,增加森林碳匯,應對氣候變化作出了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