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省工商局公布的流通領域紙巾紙質量監測情況通報顯示,在抽查的93個紙巾紙制品樣品中,有67個樣品不合格,東莞企業有33家,占了不合格名單的一半。其中有19個樣品嚴重不合格,主要是細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總數、亮度等項目不合格,有的還被檢出含熒光增白劑。
該質量監測情況公布后,引起社會和媒體的廣泛關注,省內各主要媒體對紙巾紙制品的質量問題進行了翔實報道,使東莞處于產品質量問題的輿論漩渦。然而,東莞市一主要媒體卻刊出報道,將“亂象”矛頭直指標準缺失。該報道引用當地有關部門的話稱:由于目前標準不是強制性標準,且對熒光增白劑等添加劑沒有限制性要求,存在企業執行不到位、隨意加入添加劑等情況,因此,標準法規還有待完善。中堂鎮政府及紙巾紙制品協會有關人士則認為,國家相關標準模糊造成的不利影響,使東莞造紙支柱產業受到很大沖擊。
據了解,廣東省工商局委托廣東省質量監督造紙產品檢驗站對全省流通領域紙巾紙產品質量進行抽查,檢驗依據的是國家標準GB/T 20808-2006《紙巾紙(含濕巾)》和GB 15979-2002《一次性使用衛生用品衛生標準》,檢驗選取了歷年來抽查不合格率較高的項目和重要的定量、亮度、細菌菌落總數、真菌菌落總數等項目。國家對紙巾紙有明確的標準,也有嚴格的檢測項目規定。
據介紹,微生物指標不合格的產品對使用者健康有直接影響,而含熒光增白劑的產品對消費者的健康有潛在危險。由于熒光增白劑是一種有潛在致癌危險的化學品,對人體和環境都會造成影響,相關國家標準也有嚴格的規定。
質量監測發現,微生物指標嚴重超標和被檢測出熒光增白劑的企業主要集中在東莞。使用熒光增白劑的產品很可能是使用了廢舊紙品加入熒光增白劑后被制作成了“脫墨紙”,作為原料加工生產紙巾紙。也就是說,有的企業違反了紙巾紙必須用原生纖維做原料的規定,使用回收紙作為原料加工生產紙巾紙。
近日,記者對東莞紙制品產業進行的調查表明:造成紙巾紙產業亂象的主要原因是行業門檻低、惡性競爭、企業主體責任不落實。
據了解,造紙及紙制品行業作為東莞市支柱產業之一,主要集中在中堂鎮和萬江區,生產加工紙巾紙的企業有100多家。中堂鎮再制品年生產能力超過500萬噸,年銷售額達100多億元,占東莞市造紙產量近50%,形成原料供應、生產、銷售一條龍服務體系。
記者調查了解到,在東莞市萬江區和中堂鎮有一個奇特的現象:這里有全國一流的紙制品生產企業,但不少是設備簡陋和無檢驗設備的家庭“作坊”式工廠。在一些民居內,一間房、一張工作臺,一臺切割機、幾個人,購進原紙,通過切割、包裝后,產品便銷往各地市場。類似的“庭院式”工廠占了整個東莞紙巾紙企業的80%以上。這些加工小作坊都沒有原紙生產能力,大都是購進價格低廉的原紙進行簡單切割,經過包裝后銷往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