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揚州邗江區雙橋街道79歲的高級工程師邱叔安,退休20年來,摸索出10多項節水、節電“土發明”,無償轉讓社會,并梳理出“垃圾分類”、“資源合理化利用”項目捎上全國“兩會”,兩次被列為全國人大建議。昨天,老人又將一封“萬言書”寄往國家發改委,提出綜合利用秸稈和草木,將其變成“地上煤炭”的多項構想。至此,邱老伯諍言直諫國家相關部委的建議書已達10份以上,件件收到回復。
邱老伯早年畢業于天津大學,大半輩子在揚州造紙廠從事技術工作。造紙是個高污染、高耗能行業,通過多年實踐,邱老伯不僅對節水、節電、節氣等有獨特研究,而且對污染治理、環境保護情有獨鐘。
退休后,邱老伯先是對自家廚房、衛生間設施進行節能小革新。光是坐便器節水,老人就搗鼓出10多張革新圖紙,比如,把水箱內的浮球位置降低一點,減少儲水量;改變內壁出水點布陣,形成弧旋狀水流,不僅沖刷干凈,而且節水。照他的設計,沖水量可節約1/3。他還設計了半自動洗菜機。他算了一筆賬,僅坐便器和洗菜機這兩個節水項目如試制成功全國推廣,一年將節水30億至50億噸。
為了推廣自己的節能“土發明”,他復印節水坐便器“10大要領”以及革新圖紙,免費提供給社區居民。他還請人把自己的科研成果發到網上,又直接給主管部門寫信,甚至“托關系”把自己的好主意向國家有關部委“毛遂自薦”。
最讓老人寢食難安的是垃圾分類。2005年,他委托揚州全國人大代表陳先巖捎上建議,“分類回收垃圾資源、大力開發‘垃圾產業’”,扶持居民小區組建廢品公司回收有用資源,被列為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3266號建議;2009年,他又提出“垃廁廢站”概念,建議將廢品收購站、垃圾中轉站與公共廁所比鄰設立,一人兼三職,實現人力資源和廢物資源利用最大化,這個建議由揚州全國人大代表陳秀蘭捎上“兩會”,被列為十一屆人大二次會議第5325號建議。
“垃廁廢站”,這一思路令人眼前一亮,《中國環境報》登載后,引起全國環保人士關注,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總工程師徐海云撰文,以更完善、更具經濟價值的眼光來評價此設想,希望能為地方建設垃圾資源化處理體系提供參考。
邱叔安家住武塘社區,隔條馬路就是圖書館,20年來,他大部分時間在這里度過,查閱資料,整理筆記,搜集靈感。他還來到垃圾填埋場、揚州各類高校、環境研究所、機械加工廠實際調研,整理謄寫一篇又一篇書信、論文,寄往揚州及省相關部門,走進相關領導辦公室,闡述自己的環保主張。
雖然許多建議信件“石沉大海”,甚至受到冷嘲熱諷,但老人依然執著。“不知不為過,既然我懂得這些道理,就不能把好主意爛在肚子里,那樣對社會不負責任。”
邱老伯的一只舊箱子里珍藏著一沓國家住建部、環保部、國家發改委回復的信函。2007年,他給國家環保總局局長周生賢寄去論文,倡議“建設節約型社會應以人為本,以科學的發展觀處理好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環保總局污染控制司受命回函,認為邱叔安的觀點新穎,很有參考價值,“衷心感謝您在古稀之年仍然關注我國的環境保護事業”。
“每每直諫國家部委都有回復,體現了政府對一個普通百姓意見的尊重,我很知足!”邱老伯說,“我要趁自己腦子還好用,把想到的都說出來、寫出來,盡一個公民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