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湖南召開全省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工作總結表彰會議。湖南省委副書記、省長徐守盛在會上強調,要從全面推進“四化兩型”建設,加快實現全面小康的戰略高度,進一步深入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促進林農增收致富,為建設綠色湖南提供強大保障。
湖南省委常委、副省長陳肇雄主持會議,省領導楊泰波、石玉珍出席。
會議透露,全省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方面三項指標均超過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目標:截至今年11月底,全省累計完成集體林地確權面積1.79億畝,占總任務的99.6%;發證面積1.78億畝,占總任務的99.1%;調處山林權屬糾紛12.6萬多起578.35萬畝,占總任務的91.8%。
同時,在配套改革方面,湖南省在全國率先實施林木采伐指標“入村到戶”,基本解決了林農對林木的采伐難問題。
絕大多數縣市都成立了林權交易機構和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機構,林權流轉逐步規范、順暢;林業、財政、金融、保險等部門相繼出臺森林資源資產抵押貸款管理辦法,制定政策性森林保險試點方案,扭轉了林業融資難、抗風險能力弱的問題;全省基層林業站、木材檢查站人員經費基本納入了財政預算,較好地解決了林業基層單位的后顧之憂,服務效能明顯提高。
會議介紹,目前,全省共完成林權登記宗地2821萬宗,發放林權證1054萬本,集體林地產權到戶率達93.6%,其中家庭承包占78.3%,農民對林改工作的滿意率達99.3%。
“林改”激發了林農和社會發展林業生產的積極性。近3年,全省每年造林都在300萬畝以上,本年度達到394.5萬畝,為全省完成造林任務最多的一年;全省每年吸引社會資金投入林業20億元以上,“上山致富”已成為人們增收的重要途徑。
據調查統計,近兩年,全省林改地區農民從林業中獲得的人均純收入達到900元,較之改革前增長一倍。同時,“林改”以來,林農愛林護林意識增強,自我管理水平提高,全省森林火災次數、受害面積、林木損失三項指標明顯下降。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57.13%,森林蓄積量達到4.16億立方米,湖南森林資源增長進入最快時期。
徐守盛充分肯定全省林改取得的成績。他指出,林改進一步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民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內生動力逐步釋放,綜合效益不斷顯現。各級各部門要進一步增強責任感、緊迫感和使命感,乘勢而上,開拓創新,深入推進林改。
一要全面完成主體改革掃尾任務,切實維護農民合法權益。各級各部門要層層落實責任,加強對明晰產權、承包到戶工作的督查指導,實行精細化管理服務,進一步加大對山林糾紛尤其是跨行政區域的“老大難”糾紛的調處力度,及時解決改革中的盲點和問題。
二要深入推進各項配套改革,努力創新林業發展機制。繼續規范森林資源流轉,創新金融支持機制,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大科技服務力度,完善政策扶持體系,著力破除困擾林業發展的體制機制性障礙。
三要大力發展林業產業,增強農民興林致富能力。跳出“就林業抓林業”的慣性思維,大力發展茶葉、油茶、楠竹等特色產業和林下經濟,積極培育現代中藥、生物制品、特色生物育種、生物質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更多骨干企業和特色產品。把地方的生態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把林業資源轉化為特色產業,提高林地綜合利用率和投入產出率。
徐守盛強調,林改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與主體改革相比,深化各項配套改革任務更為艱巨,必須上下一致、凝心聚力、精心組織、抓好落實。要繼續堅持“五級書記抓林改、四大班子齊上陣”的做法,加強組織領導。認真組織對主體改革進行“回頭看”,對政策落實不到位、勘界發證質量不過關的,要認真整改,依法規范集體林權流轉,加強流轉監管,切實保護流轉各方合法權益,確保不因林地流轉留下糾紛隱患。要統籌兼顧各方利益,協同推進主體改革與配套改革、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確保林改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
會議還表彰了一批全省林改工作先進集體和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