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退二進三”,不得不提昆明丹海降解材料有限公司,作為昆明市首家就地轉變經營業態的公司,昆明丹海經歷了多年改革、多方轉變,最終實現了從第二產業到第三產業的華麗轉身。
亟須轉型
位于人民西路的昆明丹海公司最初從事的是造紙工業,1998年破產,2002年時引進了神華集團旗下的丹海公司,開始了變性淀粉及生物降解功能塑料的技術,從一家老式國企變身為了一家技術性民營企業。
該公司董事長周文平介紹,塑料不可降解性一直是人們頭疼的問題,而公司引進的丹海公司卻擁有降解母料生產能力3萬噸,相關制品生產能力3萬噸的能力,是那時國內最大的降解塑料企業。
“技術肯定是新型的,效果也還是較為明顯,可是成本太高是我們的軟肋。”周文平介紹,由于該技術需要使用到玉米、石油等原材料,成本不菲;而國家也沒有相關的扶持政策,企業發展仍然是舉步維艱。
向三產進軍
隨著城市的發展,昆明丹海公司附近漸漸繁華了起來,越來越能感覺到公司原有的產業不再適宜繼續在城里發展了。“造紙業屬于污染比較嚴重的產業,而且有林業的地方適宜造紙,在這里肯定不能繼續下去了;降解塑料也需要大面積土地,再說工業企業怎么都會有那么一點污染,繼續在城市里發展已經不太現實了。”周文平說。
為了適宜城市的發展和員工的需求,向第三產業轉型是最好的辦法。6年前,昆明丹海公司打定了主意,開始著手解決員工的住宿問題,原有的職工宿舍全部拆除,在原址上建造了6層的樓房。有適合單身員工居住的一室一廳,也有70平方米普通的“經適房”,當然也有大于70平方米的“商品房”,公司500多人的住宿問題全部得到了解決。
隨后,該公司拿出了部分原有廠房、倉庫、辦公樓,改造成了西園茶城,集茶葉倉儲、加工、銷售一條龍,正式向第三產業邁進。
引入社會資金快速推進“退二進三”
事實證明,昆明丹海公司的判斷是對的,公司轉型恰如其時。連續6年,該公司總收入都會增加10%,退休人員有了保障,員工住宿問題也解決了,職工收入得到了提高。正是這樣,更加堅定了該公司向第三產業轉變的決心。2010年11月,昆明丹海公司關閉了西園茶城,打算進行進一步的升級改造。
“現在,我們將把原有的造紙設備,降解塑料的設備挪到了別的地方繼續發展,這里將全部用來發展三產。”周文平表示,通過此次“退二進三”,完善了相關手續以后,這里將成為規模30萬平方米,集泰國和周邊國家特色酒店、餐飲、商品、洗浴、文化等一體的泰國文化城。他說:“到時候我們能提供2000個就業崗位,加上原有業態,預計年產值能達20億元,把這里打造成為對外交流的平臺,區域性國際城市的一張名片。”
對于“退二進三”,周文平認為非常必要,城市的環境已經不適宜工業的快速發展。因此政府的推動是非常及時、必要的。但是不可否認,資金仍然是企業的瓶頸。“有些大企業,可以直接退入工業園區得到發展,可還是有些企業由于種種原因只能破產、倒閉;像我們這樣就地轉變經營業態的企業還很少,但是依據現有的政策指導,相信我們前進會更好。”周文平表示,根據實際情況一企一策能加快推進的步伐,而引進社會資金更能加快發展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