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材樹種市場前景看好,百姓、企業造林熱情高漲。在中國林科院實施的“速生豐產林建設工程關鍵支撐技術研究”提供的科技支撐下,我國有越來越多的農村、山區栽種了“搖錢樹”。
據介紹,杉木課題在設置時,就充分考慮到成果如何盡快應用于生產等問題。研究成果體現出區域特征,因而具有更廣泛的代表性和實用性。如課題根據杉木特點,設置了包括南嶺山地、雪峰山地、武夷山地3個重要生產區,每個產區又都有子專題,使杉木幾個產區都有地域特色的成果適用技術。
貴州、廣西等地已營造馬尾松試驗示范林1000多公頃。據測定,示范林比相同立地條件下當地優良種源生產力提高15%-20%,比國家馬尾松速生豐產林行業標準要求平均提高20%-30%。
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等省營建泡桐試驗示范林226.5公頃,生產造林1萬余公頃。僅考慮試驗示范林的效益,主伐時凈收益即達2500萬元,已接待過澳大利亞、意大利、緬甸等國專家學者和生產企業參觀考察,在國外已有較大影響力。
項目選育的耐寒桉樹則在廣西、云南、福建、湖南、四川等省(區)進行了大面積的推廣,已成為當地最重要的工業用材樹種之一。這一時期,我國新選耐寒桉樹林面積超過9.3萬公頃,新增產值超過10億元。
由于耐寒桉樹主要在山區培育,且經濟收益高,隨著人工林基地的建立及相應加工業的發展,農村、山區有了新的脫貧致富項目。按每公頃人工林需要4個勞動力計算,這9.3萬公頃豐產林共提供了約37.3萬個就業崗位。耐寒桉樹是生產紙漿、人造板的優質原料,加上其速生豐產能力,可用于營造桉樹工業用材林、桉葉油基地林、油材兩用林等,耐寒桉樹成為這些企業最佳的原料樹種。在我國南方地區,企業造林的積極性特別高漲。
在這里,我們選取的應用成果遠非全部。
研究顯示,速生豐產林的建設不僅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還改善了生態環境,增加了碳匯量和生物質能源。有專家表示,速生豐產林建設不僅是我國林業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保障我國生態安全的必然選擇。
“十一五”時期,中國林科院選出的多個優良無性系被國家正式認定為良種,獲得市場的“準入證”后,開始大面積示范推廣,以杉木、楊樹、落葉松、桉樹等為代表的用材樹種發展迎來春天。未來,中國林科院擬進一步發展良種和良法相結合的配套營林體系,使這一利好得以持續。
此前,中國林科院速生豐產用材林戰略布局為:優先發展以江西為核心的長江中下游地區,重點建設以廣西為核心的東南沿海地區,在以山東為核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和以黑龍江為核心的東北地區大力發展工業用材林基地,通過四川和云南兩個核心省份的速生豐產用材林建設來滿足西部地區木材需要。
2009年,胡錦濤主席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開幕式上向世界承諾,到2020年,我國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增加13億立方米。
中國林科院林木遺傳育種與改良研究員王軍輝認為,森林“雙增”目標任務艱巨,尤其是4000萬公頃目標的實現,主戰場在我國的西部地區。但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惡劣,需要科研院所在抗逆生態樹種的選育方面下大力氣。這在國際上都屬技術難題。中國林科院迎來機遇,又面臨挑戰。
王軍輝介紹,“十二五”時期,中國林科院為保持攻關的連續性,將通過“主要林木花卉新品種選育與擴繁”,大力推進現代培育技術的不斷改進與集成創新,延續現有育種方面的研究。培育目標性狀有重要突破、滿足實際生產和建設需要的自主知識產權林木花卉新品種將成為一項長期任務。
“主要林木花卉新品種選育與擴繁”項目基本涵蓋了全國用材樹種科研隊伍,覆蓋的樹種也將更多,抗逆生態樹種的選育就是其中的一個特色。
“‘十二五’時期科研項目中列入的樹種,將由市場決定!蓖踯娸x研究員告訴記者,與前期相比,中國林科院科研項目也將在注重經濟效益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如何實現更廣更大的生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