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廣西以“鐵腕”政策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煉鐵、煉鋼、鐵合金、水泥(熟料及磨機)、造紙、酒精等6大行業淘汰落后產能目標任務,以淘汰落后產能倒逼產業轉型升級。未來我區淘汰落后產能和結構調整的任務仍然艱巨,需要在制度安排、標準制定、資金保障、企業培育等方面做好系統設計。
1、“鐵腕”政策淘汰落后產能
網上公布淘汰落后產能企業名單,建立能耗限額標準監督檢查制度,執行差別電價和懲罰性電價,對未按期淘汰落后產能的企業執行排污許可、項目審批、生產許可、電力供應等限制措施……2011年,自治區對淘汰落后產能重拳出擊,以“鐵腕”執行力抓落實,成績令人矚目。
落后產能資源能源消耗高、環境污染重、二氧化碳超排多、安全無保障,是經濟發展方式粗放的重要表現。今年1月11日,自治區工信委門戶網站公布了2011年廣西工業行業淘汰落后產能任務的煉鐵、煉鋼、水泥、造紙、鐵合金、酒精行業的企業名單,橫縣閩桂鋼廠等57家企業淘汰設備的型號、產能規模、淘汰方式等均被掛上了網,接受社會監督。
“雖然歷年在淘汰落后產能上都有部署,但去年力度之大、手段之強前所未有。”自治區工信委主任束華介紹,去年在自治區層面成立了淘汰落后產能廳際協調小組,定期召開統籌協調推進會議,定期開展專項檢查、抽查,及時指出存在的問題、提出限期整改要求等,初步形成了一個相關部門協調配合、各級政府監管督查的組織領導機制。
為限制落后產能生產,我區建立能耗限額標準監督檢查制度,對全區生產國家22種能耗限額標準產品的222戶重點用能企業,以及仍在使用高耗能落后機電設備(產品)的企業開展執行情況監督檢查。對超國家能耗限額標準企業和在用高耗能落后機電設備(產品)企業發出責令改正通知書;對核查主要耗能產品能耗(電耗)高出國家強制性能耗限額標準的企業,執行懲罰性電價,去年共對超國家能耗(電耗)限額標準的9家企業和產品加征電費104.34萬元,有效遏制了高耗能企業低水平生產。
同時,對未按期淘汰落后產能的企業,環保部門吊銷其排污許可證,投資管理部門不予審批、核準和備案新的投資項目,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不予批準新增用地,相關管理部門和監管機構不予辦理生產許可證、安全生產許可證,對已辦理的依法收回。另外,由當地政府或其授權部門對企業做出停止供電決定。
為支持廣西煉鐵、鐵合金、水泥、造紙等行業落后產能的退出,2011年中央財政下撥資金8516萬元,自治區財政落實配套資金2000萬元,專項用于獎勵當年實施關閉淘汰落后產能的企業,主要用于職工安置補償、淘汰設備拆除等。為此,自治區財政廳還聯合相關部門出臺了資金管理實施細則,確保每一分錢用在淘汰落后產能的企業身上。
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區實際完成淘汰落后煉鐵1萬噸、煉鋼62萬噸、鐵合金10.2萬噸、水泥(熟料及磨機)319.8萬噸、造紙25.6萬噸、酒精1.5萬噸,分別占國家下達該6大行業目標任務的100%、103.3%、102%、114.2%、102.4%、100%。
2、淘汰落后產能倒逼產業轉型升級
“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重要舉措。”4月14日,自治區副主席楊道喜在向國務院考核組匯報廣西2011年淘汰落后產能工作時如是說。
自治區工信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淘汰落后產能將騰挪出更多的環境空間、能源空間、土地空間、產業發展空間,特別是對于重化工業為主的地區,將有更大空間發展輕工、食品加工、高新技術等附加值高、能耗小的產業,同時這也倒逼地方政府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
“淘汰落后是為了追求進步,淘汰落后產能是為了促進企業技術進步和產業轉型升級。”該負責人表示,自治區出臺《關于開展以環境倒逼機制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攻堅戰的決定》,就是要對于那些存在環境和安全隱患的落后工藝技術裝備,通過淘汰落后、搬遷、重組和整頓改造,優化產業布局,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升循環經濟發展水平,加快形成具有自我發展能力和規模效應的特色產業集群。
2011年,自治區安排企業技術改造財政資金1.888億元,支持了有色、冶金、石化、建材、造紙等重點行業的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項目72項;安排自治區節能技術改造財政獎勵資金5363萬元,支持了重點行業(冶金、有色、化工、電力、建材、造紙)的企業開展節能技術改造項目91項。這些項目的實施,在有效幫助企業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工藝裝備淘汰落后產能,實現節能65.71萬噸的同時,也整體提升了這些重點行業的發展能力與質量。
在繼制糖工業循環經濟發展成為全國“標桿”后,百色循環生態型鋁工業示范基地也正加快建設,梧州再生資源循環利用園區成為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我區除超額完成淘汰落后產能任務外,去年全年規模以上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也下降6.12%。
與此同時,自治區還提出,在投資項目核準備案、土地開發利用等方面,對企業轉型升級和淘汰落后產能給予傾斜,積極支持自主創新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用地,盡可能確保淘汰落后產能項目的用地。
3、淘汰落后產能要做好系統設計
淘汰落后產能,不是簡單地對落后的生產線(設備)或者企業一關了事,還需做好制度安排、標準制定、資金保障、企業培育等全方位的系統設計,才能保證企業發展活力,為產業轉型升級鋪好道路。
首先,是嚴格市場準入。“在項目審批中要把污染物排放總量作為審批前置條件,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和產能過剩行業新項目投資審批,加強"兩高"項目核準備案管理,嚴格執行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加強"兩高"項目用地管理等。”自治區工信委相關負責人認為,嚴格把好落后產能進入的第一道關口相當重要,除了政府行政審批部門不能“手下留情”外,還要警惕落后產能借西部大開發之機向廣西轉移,招商部門要擦亮眼睛“招商選資”。
其次,合理的標準制定將有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如一些專家指出,廣西重化工業資源豐富,但由于開發早期在技術、節能、產品質量等地方標準制定上的缺失,導致一些短視的小有色、小鐵合金企業泛濫,如今淘汰落后產能的負擔較重。因此,根據我區不同行業的發展現狀,制定或執行行業國家標準、高于國家要求的自治區標準、國際標準,是做大做強做優廣西工業的基石。
目前,廣西資源型和高耗能的傳統行業在工業經濟中仍占有相當比重,淘汰落后產能和結構調整的任務仍然艱巨。據悉,我區下一步將建立淘汰落后產能專項資金,進一步加大企業技術改造的資金投入。同時,“上大壓小”,通過招商引資做精做強廣西優勢資源型產業。
“根據目前我區工業發展現狀,實行"抓大壯小扶微工程",著力培育一批優質中小企業發展,是實現我區結構性節能、工業結構優化的重要途徑。”上述自治區工信委負責人表示,許多中小企業屬于低能耗行業,如在調整優化結構中把更多的中小企業培育成為規模以上工業,既可促進規模以上工業增長,又能優化產業結構,降低能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