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用來捆扎人民幣,茶葉公司用來包裝普洱茶、文人墨客用來寫字作畫,寺廟用來抄寫經文,民間用來剪紙刺繡……被稱為“中華傣族造紙第一村”的云南孟定芒團村婦女手工制作的白棉紙,經過系統發掘整理,成為傣族民族工藝走向市場的典型代表,系列產品推向市場后大受歡迎。
據專家考證,孟定芒團民間手工造紙已有數百年的歷史,至今仍然使用東漢時期造紙的完整工序,堪稱中國古代造紙術的“活化石”,是迄今為止工藝傳承最為完整的手工造紙技術。2006年,被國家文化部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芒團紙傳人玉勐嘎的兒媳婦艾丙告訴記者,芒團紙的原料為當地產的“構樹皮”,傣語稱“埋沙”。其生產過程為浸泡、蒸煮、淘漿、抄紙、晾曬5個流程,共11道工序。千百年來,手工造紙技藝只傳女不傳男,無論是浸泡,蒸煮還是捶打,或是抄紙、砑光,都由女人來做。
“我們傣家人稱手工紙為‘潔沙’,這種紙堅韌潔白、柔軟光滑、久存不陳、防腐防蛀、力撕不破! 艾丙說,因為這些特質,村里生產的手工白棉紙如今遠銷昆明、上海、泰國、緬甸等國家和地區。他們家靠手工造紙一年有6萬左右的收入,生產多少量、生產什么型號都由客戶提前預訂,銷路完全沒有問題。
據悉,目前,芒團常年從事手工白棉紙生產的農戶有62戶,年產白棉紙100萬張,產值近150萬元,造紙收入占農民經濟收入的三分之一。
孟定地處云南省西南部,是耿馬縣所轄的一個副縣級鎮,傣語為“會彈琴的壩子”。孟定與緬甸的清水河市和南鄧特區隔河相望,是云南通往東南亞各國的重要門戶,距緬甸首府仰光1162公里,素有“黃金口岸”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