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中報披露季,上市公司為粉飾業績,各種名目的補貼閃亮登場。
上海一位研究員向《金證券》透露,“政府補貼對上市公司的意義不同,有的是雪中送炭,有的只是錦上添花。但政府補貼公告集中在6月發布,是上市公司和地方政府形成的一種默契。”
造血不足業績粉飾僅能一時
市場人士普遍認同的觀點是,政府補貼有很多是為了粉飾中報。銀鴿投資就是其中一例。雖然銀鴿投資6月份獲得的財政補貼并不多,但鑒于去年凈虧22545.91萬元,1203.48萬的政府補貼十分惹眼。
銀鴿投資公告稱,子公司漯河銀鴿生活紙產有限公司引進高新技術生產設備,漯河市政府為促進公司產品科技研發,加快技術革新,撥付科技扶持資金1100.48萬元。此外,公司下屬四川銀鴿竹漿紙業有限公司收到瀘州市財政局撥付的工業節能專項資金103萬元整。銀鴿投資證券部人士告訴《金證券》記者,“政府的補貼不具有延續性,明年不一定會有。并且這次補貼將計入公司營業外收入。”
《金證券》記者注意到,今年銀鴿投資獲得的補助不止這一筆。早在今年4月,漯河市政府就向公司第六生生產基地撥付科技扶持資金1400萬元。盡管公司一季度凈利潤為-3512.43萬元,但在連續補貼之下,公司的業績走向令人關注。銀鴿投資證券部人士一再向《金證券》強調,“公司僅僅是去年出現虧損,目前已完成產品結構調整,今年12萬噸生活紙項目即將投產,做大做強主業,有可能會扭虧為盈。”
不過上述研究員告訴《金證券》,“公司即使扭虧為盈,也避免不了補貼依賴癥的尷尬。”
在經濟轉型期,部分企業獲得補貼可以理解。經濟面臨下行風險,公司利潤空間日益壓縮,政府實行補貼政策,有助于上市公司做大做強。但是,如果企業自己的創新、變革力度薄弱,造血機能不足,財政的輸血只能救得了一時,救不了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