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社會各界普遍懷疑桉樹有害時,一個日益嚴峻的現實擺在了中國面前。
“2005年時,中國木材需求已達2.8億立方米,當時缺口為1億立方米;到2015年,需求將達到3.4億立方米,而缺口將達1.5億立方米。”南京林業大學教授黃文丁告訴和訊網。
這44%的缺口,要靠進口來彌補。“但是現在,我們從越南、老撾、柬埔寨等國進口木材,已經不像以往那么順利,他們正在爭取更大的投資落地,比如將紙漿廠建在當地。”金光紙業(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公共關系總監張文展對和訊網說。
目前,中國年人均用紙70公斤,而發達國家已達300公斤,隨著生活品質的提高,中國的用紙需求無疑將向發達國家的水平靠攏,由此帶來的原材料壓力將進一步加大。
業內人士丁洋指出,解決這一難題,顯然不能完全指望進口,這就要求中國必須加快人工林的建設步伐,最大限度地實現進口替代,從而擺脫受制于人的局面。“如果這項工作跟不上,造紙領域也將出現類似鐵礦石被國外巨頭控制的情況,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事實上,中國大力發展人工林由來已久,統計顯示,1990至2010年間,中國是全球人工林增幅最大的國家,領先于美國、加拿大、印度、俄羅斯、墨西哥、巴西等國,目前人工林面積達6200多萬公頃。
“在人工林樹種中,馬尾松種植面積最大,其次是樺木、落葉松等,桉樹排名很靠后,但不知為何卻成為了社會攻擊的目標。”黃文丁說。
按照攻擊者的說法,桉樹外號叫小型抽水機,現在種桉樹的地方,山溝里的水很少,影響了農民的收成。桉樹掉下來的葉子,如果不及時處理,掉到水溝里,水都是黃色的,牲口喝了水,嚴重的會死亡,輕點的也會大病一場。
“這種說法顯然是站不住腳的,如果桉樹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很大,澳大利亞早就因桉樹發生災難了,也就不會成為該國的國樹,葉子更不會成為考拉熊的食物。”黃文丁說。
對于種植桉樹的地方物種將大為減少的說法,黃文丁認為更是無稽之談。“巴西有一座1916年建設的桉樹公園,目前公園里有255種鳥,20種大型哺乳動物,21種兩棲動物,31種爬行動物,生物多樣性非但沒有受到影響,還比以前豐富了一些。”
“云南干旱時也有人說與桉樹有關,但專家組調研后的結論稱,桉樹與當地干旱沒有直接關系,主要還是大氣環流等因素造成的。”丁洋說。
對于這樣一個在全球58個國家有廣泛種植的樹種,黃丁文對桉樹在中國的遭遇感到痛心。“我們在長江流域做了很多嘗試,發現只有馬尾松比較適合生長,但投入產出比不佳,企業的種植熱情不高,而桉樹作為一個引進品種,在兩廣、云南、海南生長的效果不錯,可以實現用1畝人工林保護4畝天然林的目標,但沒想到卻遭遇的惡毒攻擊。”
丁洋則指出,在桉樹遭到惡意攻擊的時候,國家有關部門應該站出來給個說法,“現在企業界、老百姓都是一頭霧水,無論從林業長遠發展還是從平息誤解的角度,主管部門都非常有必要作出權威結論以正視聽。”
黃丁文認為,對于擁有43億畝林地的中國,現在卻陷入對外依賴越來越強的趨勢,無論如何都應該抓緊時間制定有針對性的策略。
一個更讓人揪心的事實是,在最適應桉樹生長的海南省,當地農民正在被家門口房地產商的高額回報所誘惑,欲將造紙企業租種的林地轉賣給他們,而這無疑加大了木材自給率提高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