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水濁,魚蝦難以見到蹤跡。現在打漁,要去更遠的海域。”驕陽似火的7月底,在東莞市虎門鎮新灣珠江入海口的漁船上,發黑的咸淡水交匯處在高溫下散發出陣陣惡臭,53歲的漁民梁德裕(化名)無奈地向本報記者傾訴。
新灣社區位于珠江口畔虎門鎮南端,作為珠江口天然的海灣漁港,也是東莞市唯一的省級漁港。虎門新灣和附近的沙田先鋒村是東莞主要的漁民聚居地,共有漁民700余戶3000多人,占東莞全市的80%以上。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新灣漁民曾經富裕過,打一年魚相當于在工廠干三四年。但在東莞工業化浪潮席卷之下,海水被大肆污染。魚消失了,短暫的富裕也消失了。”梁德裕感嘆,現在年輕一輩基本不再打魚,隨著漁民老齡化,漁民也要在困頓中漸漸消失。
新灣只是廣東珠江口漁民的一個代表。但梁德裕的境遇折射出廣東近海海洋環境污染的嚴重性。
作為中國沿海9個重要海灣,位于廣東的環珠江口灣區,在日前公布的《2011年海洋環境質量公報》里顯示:“水質極差,劣四類海水點位比例均超過40%。”
而根據6月21日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公布的《2011年廣東省海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披露的數據顯示,廣東近岸水域劣四類水域的比例從2010年的8.5%下降至5.4%。
“目前國內的環保投入還很欠缺,官方提供的數據受監測時機和地點的影響,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問題。”中山大學水資源與環境研究中心博士黎坤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
南海海域污染數廣東,廣東污染數珠三角,廣東沿海各大城市近岸海域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伴隨著珠三角“工業化”的迅速崛起,生活廢水直排、工業廢水超標排放這些“中國制造”的副產品,也正讓廣東近海成為一個巨大的接納污水和污染物的垃圾場。
而久負盛名的珠三角工業重鎮——深圳、東莞、廣州、中山、珠海環繞環珠江灣區,這里石化、印染、造紙等企業眾多,成為“水質極差”的“最大貢獻者”。
最后一代漁民
8月1日12時整,南海海域2012年度“休漁期”結束,梁德裕正在為即將到來的出海遠航做準備。而就在離虎門新灣漁港不遠處,成片的咸魚被晾曬著。近200艘漁船停靠在新灣漁港,休漁期一結束,它們將揚帆出海。
老梁一生都沒有離開過大海。休漁兩個半月的“陸地生活”將是他最難熬的時光,而大海在這兩個多月休養生息。
“大魚好難網到,化工廠太多,很多魚都沒有啦。在近海區域,根本打不到魚。所以漁民大多一起去較遠的海域。”梁德裕很是懷念早年在近海打漁“早出晚歸”的日子。
老梁感嘆,他們或將是珠江口最后一代漁民了。“本來年輕一代就不愿再從事這樣的苦活,另外,珠江口匯集了諸多劇毒污染的電鍍廢水,玻璃廢水以及一些煤電、化工廠等一系列偷排污企業,海水污染導致魚類減少。打漁作為世代傳下來的一項生計或將終結。”
在海洋漁業嚴峻現實的背后,還有隨著“工業化”的進程而日益嚴重的廣東近海污染現實。
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文斌日前公開表示,廣東近岸水域劣四類水域都集中在珠江口等海域,主要污染物依然是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2010年的監測結果顯示劣質水質標準大概是2600多平方公里,在近岸海域的面積比大概是8.5%,2011年劣質海水水質占近海海域的面積的比例是5.4%,比2010年劣質海水的水域比例減少了3.1%。
廣東省環境保護廳公布的《2011年上半年廣東省環境質量狀況公報》也證實:與2010年同期相比,珠江河口因氨氮濃度下降,水質由Ⅴ類上升為Ⅳ類,漠陽江河口因總磷濃度下降,水質由Ⅲ類上升為Ⅱ類,水質變好;磨刀門水道河口因五日生化需氧量濃度上升,東江河口因氨氮濃度升高,水質均由Ⅱ類下降為Ⅲ類,水質變差。
石化、印染、造紙三大污染源
除了直接排污大海,陸源污染也是臨海海域污染的重要因素。
如《公報》中顯示:去年珠江等主要入海河流徑流攜帶入海的COD、石油類、營養鹽、重金屬和砷等污染物約102萬噸。其中,由珠江八大口門徑流攜帶入海的主要污染物總量約為76萬噸,入海排污對近岸海洋環境的影響巨大。
廣東全年陸源污染物入海總量中,七成多在珠江三角洲區域內進入南中國海。而珠江口作為珠三角多條河流的入海口,上游和東西邊的污水、垃圾等都匯入該塊海域,被民間稱為天然“垃圾回收場”。
《公報》亦顯示,在2011年實施監測的89個各類代表性入海排污口中,有28個入海排污口超標排放,超標率約31.46%,較2010年減少約7%。主要超標污染物(或指標)為總磷、化學需氧量和氨氮,個別排污口出現銅超標現象。
另外,污水入海量可測的51個代表性排污口污水年入海量為2.27億噸,主要污染物年入海量為1.57萬噸,珠江等主要入海河流隨徑流攜帶入海的主要污染物約101.79萬噸。海面飄浮垃圾主要為塑料袋、塑料瓶和木片,海洋垃圾以及污染主要來源于人類活動。
本報了解到,在珠江口上游,企業林立,石化、印染、造紙等企業眾多,這些企業也成為珠江口污染的原因之一。
6月1日,廣東省環保廳公示了“2011年廣東省重點污染源信用評級結果”,549家納入2011年重點污染源環境保護信用管理的重點污染源中,紅牌企業(環保嚴管企業)共有44家,所占比率為8.0%;黃牌企業(環保警示企業)共有61家,所占比率為11.1%。
珠江口沿岸的深圳、中山、東莞、廣州、珠海五個城市中就有23家上榜。其中不乏長期困擾周邊居民而一直被黃牌警告的石化企業,也還有一直被視為工業治污的“環保典范”,卻在這次公示名單中被“紅牌”嚴管。
本報綜合公開信息發現,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廣州分公司多年“吃牌”——從2006年至2008年被評為紅牌企業,2009-2010年則被評為“黃牌”。對此,不久前廣東省環保廳負責人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了無奈--盡管近年來廣石化加大了投入和治理力度,但其所處的地方已成廣州市的主城區之一,也是珠三角的核心地帶,環境非常敏感。廣石化仍然存在污染物超標、未批先建、衛生防護住地類居民搬遷等問題。
另外,位于廣州南沙開發區的東曹(廣州)化工有限公司(主要產品為聚氯乙烯(PVC)樹脂)以及東莞的廣東中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分別被烙上“紅牌”和“黃牌”的印記。
電鍍印染因其高污染而一直飽受詬病。但此前中山高平工業園的“企業集中進園、污水集中處理”的高平模式,曾多次被環保部門肯定。但是在“2011年廣東省重點污染源信用評級結果”中卻顯示,此前一直被譽為高污染廢水處理典范的“中山市高平織染污水處理有限公司”和“中山市三角鎮高平污水處理有限公司”(處理電鍍污水),此次卻均入“紅牌”名單。
再以“世界工廠”東莞為例,此次參評的72家企業中,有7家企業被亮黃牌,而造紙企業仍是污染大戶——7家黃牌企業近一半是造紙企業,分別是東莞市中聯紙業有限公司、東莞市南翔紙業有限公司、東莞市中堂鎮吳家涌有利造紙廠。
另外4家是東莞市紅樹林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蝦公潭污水廠)、東莞市博海環保資源開發有限公司、東莞市望洪水務有限公司,以及廣東中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據了解,東莞市中聯紙業有限公司較去年有所進步,屬于脫“紅”戴“黃”,而東莞市南翔紙業有限公司則是連續兩年都穩戴“黃牌”。
除此之外,位于廣州南沙開發區的廣州發電廠有限公司(原廣州發電廠)也被評紅牌嚴管企業。廣州飛華紡織制衣漂染有限公司、廣州市暢信紡織制衣有限公司、增城市正華有限公司、深圳市寶安區觀瀾污水處理廠、通用沙井污水處理(深圳)有限公司(沙井污水處理廠)、深圳市瀚洋水質凈化有限公司(固戍污水處理廠)、珠海深能洪灣電力有限公司、中山市小欖鎮新悅成線路板污水處理廠則被評為黃牌警示企業。
在線監測扭轉現狀?
“多年的監測結果表明,廣東近岸海域海洋生態環境質量未得到根本扭轉,主要河口和部分城市近岸海域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入海排污尚未得到有效的控制、海洋災害和污染事故對海洋環境的威脅也在增加。”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文斌介紹,該局今年計劃投入5000萬元人民幣進行珠江口入海污染物在線監測,以實現對珠江入海口門的實時監控,目前相關工作已經啟動。
“比如有些大型的企業,排污口就有在線監測。”文斌介紹。
廣東省海洋漁業環境監測中心陸超華則表示,“我們已啟動珠江口排污的站點監測工作,根據實地調研做了初步工作方案:站點分別建設在陸地上和海上浮漂。”
陸超華表示,目前監控的重點主要是珠江匯入南海的八個口門(虎門、蕉門、洪奇門、橫門、磨刀門、雞啼門、虎跳門及崖門等八大口門)。因為,珠江口海域每年大概有100萬噸的污染物,通過直接排污口占1%,99%是通過八大口門造成的。
廣東省環保廳還表示,將廣東省重點污染源環境保護信用評級結果通報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廣東監管局,利用經濟手段,推進綠色信貸。
據本報了解,雖然原選址南沙的中科合資廣東煉化一體化項目,遭受環保爭議之后,定址環境容量較大的湛江東海島,但是石化項目并沒有遠離珠三角。
就在7月11日,毗鄰珠江口的虎門港與廣州鴻業集團有限公司簽下了總投資約45億元的化工產業園區項目,該項目初步選址在虎門港立沙島作業區,將開發建設1個3萬噸級、1個2萬噸級泊位,項目投產后,年產值約270億元人民幣,年創稅約6億元人民幣。
而就在今年初,東莞虎門港石化產業方面還一舉引進了總投資額80億元的七大石化項目。
“要想真正讓珠江口等近海海域海洋生態恢復,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一定要停止,經濟發展方式需要改變。”一位不愿公開姓名的專家向本報表示,對珠江口的治污,僅僅加強既有的化工、造紙、印染等傳統污染大戶的監管是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