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白紙黑水”的傳統造紙業相比,以林紙一體化為重要特征的現代造紙業顯然在綠色環保和循環再生方面都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
所謂林紙一體化,是將制漿、造紙、造林、營林、采伐與銷售結合起來,打破林紙分離的傳統管理模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造紙企業為主體,應用資本紐帶和經濟利益將制漿造紙企業與營造造紙林基地有機結合起來,建立集制漿造紙與植樹造林于一體的產業化新格局。
從草漿造紙到林紙一體化
中國造紙業歷史悠久,然而推行林紙一體化卻是這十余年來的事情。
建國后,考慮到國家經濟建設需要大量木材,我國確定了造紙業以草漿為主,輔之以竹漿和蘆葦漿,后來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環境保護逐漸得到重視,產業局限也開始凸顯。
在這種背景下,中國開始啟動林紙業改革,推行林紙一體化,希望能形成“以紙養林、以林促紙”的發展環境。
APP(中國)公關總監兼可持續發展總監張文展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林紙一體化不僅模式最優,而且成本最低。林紙一體化,實現了資源再生,人工林生生不息地供應原料,“我們現在是濕漿直接就能造紙,不用烘干、運輸、裝卸、打濕這一系列的流程,所以就光濕槳造紙這一個環節,一噸紙可以節約600多元。”說起林紙一體化帶來的好處,張文展很有熱情。可以說中國從造紙古國走到造紙大國,實際上就是林漿紙一體化起的推動作用。
中國輕工業信息中心副主任、中華全國工商聯紙業商會獨立監事郭永新認為,對造紙行業來說,實施林紙一體化項目,不僅為企業的原料來源提供了保障,而且帶活了一方經濟。在宜林荒山荒地營造人工林扭轉了生態惡化的局面,對林農來講,林紙一體化如同“綠色銀行”,可以取得直接的經濟效益,進而調動其參與林業建設的積極性。
“林紙產業是真正有持久、旺盛生命力的產業。”郭永新舉出造紙強國芬蘭的例子,芬蘭的紙業巨頭斯道拉恩索公司從林業到紙業都有700多年的發展歷史。
一體化路途維艱
然而,擺脫過去的發展模式走向林紙一體化卻并非易事。
業內人士指出,中國的森林資源和林業管理存在先天不足,這導致包括造紙業在內的林業產業在后天成長中的局限。
在林業的分類和布局上,各地普遍存在規劃落實不到位,因利益需要改變布局,破壞環境;在公益林的管護上投入不足且無積極性,使其成為盜伐主要對象。種植上則未能顧及地區、環境差異選擇樹種;對商品林的培育與經營亦缺乏長遠目標,短期行為較為突出……這都是中國林紙一體化道路上的短板。
放眼世界,國際造紙跨國公司經過多年發展,確立了林紙一體化的發展模式,隨著造紙資源供應的日益緊張,其愈來愈重視造紙原料的保障。芬蘭早已淘汰了草漿造紙,在紙業發展模式上,倡導森林的工業群體化,即將包括森林種植和管理、森林工業(制材、制漿和造紙)、建材工業、印刷工業以及各種相關產業,以多種形式予以結合。在森林保護上,規定企業對林木的年砍伐量必須低于年生長量,砍伐后必須及時更新。除此之外,這些國際紙業跨國公司還紛紛面向發展中國家尋找林業資源。
這些經驗都值得在由造紙大國向造紙強國邁進道路上的中國學習。今年1月,工信部、發改委和國家林業局三部門共同編發了《造紙工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指出目前我國紙及紙板的生產量和消費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但依然存在不少問題,其中原材料供應矛盾突出、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節能減排任務艱巨、企業規模仍然偏小等是制約我國從造紙大國向造紙強國轉變的主要障礙,也是我國造紙業在“十二五”期間需要著重解決的問題。
在APP(中國)工作十五年,張文展對這個行業有著很深的感情,也對造紙行業有著深深的希望。他告訴本報記者,目前造紙行業存在諸多問題,比如同質化競爭比較嚴重,“看到哪一種紙市場好,就一窩蜂而上。”張文展認為這樣不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
張文展表示,林紙一體化是個大的產業鏈條,中國土地上哪里適合造林,哪些地區適合做漿,整個中國的用紙量有多大,每年增長有多少,對這些都應該有一個合理的規劃,最后從中找出一條中國造紙業科學健康的發展道路。
“目前我國的人均年用紙量是70千克,相比發達國家的300千克,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張文展說,要走好這段路,就要堅持走林紙一體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