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推介近20年的“林紙一體化”模式,資金門檻問題依然未有明顯改觀。
南京林業大學環境與發展系統工程研究所所長張智光近日對早報記者稱,現實已證明林紙一體化具有可行性,但目前門檻還是很高,“造紙企業要有一定的資金實力,同時要一個穩定的營林(營造造紙林)合作模式!
國內最早實施林紙一體化戰略的上市企業中,岳陽林紙股份有限公司去年就曾被曝出面臨資金困境。
同樣力主林紙一體化模式的,還有印尼金光集團旗下的亞洲漿紙業有限公司(APP)。
所謂林紙一體化,就是指以造紙企業為主體,將制漿造紙企業與營造造紙林基地結合起來,建設造紙企業和原料林基地,形成以紙養林、以林促紙、林紙結合的產業化格局。林紙一體化,也被不少業內人士稱為林漿紙一體化。
這一經營模式起源于西方國家的造紙行業,在瑞典、芬蘭較為流行。2011年底發布的《造紙工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下稱《造紙業“十二五”規劃》)中提出,“十二五”期間,中國將繼續加快推進林紙一體化工程建設;繼續完成《全國林紙一體化工程建設“十五”及2010年專項規劃》配套500萬公頃林(竹)原料基地的目標。
“草漿制紙比例仍很高”
“為什么中國林漿紙一體化還沒發展起來?這就要回到中國四五十年來一直存在的‘草木之爭’問題上!盇PP(中國)公關總監兼可持續發展總監張文展介紹,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造紙業一直在討論“草漿造紙為主”,還是“木漿造紙為主”,1958年定下以草漿為主。
“當時國家集體建設需要大量的木材,所以只能用草漿。”張文展說。
但草漿造紙存在一些缺點,如含硅量大、黏性高、黑液提取率較低。張文展說,大概在1995年左右,中國造紙業才真正確定以木漿為主、林漿紙一體化的發展方向,其后林漿紙一體化才蹣跚起步。
張智光把林漿紙一體化的營林環節,比喻為造紙的第一“車間”。張智光說,林漿紙一體化前期可保障原料,后期可實現環保。如果使用國際先進技術,(木漿造紙)可做到清潔生產,“木漿制出來的紙比草漿質量高,二者產生的污染物差不多,但草漿后期污染物使用同樣技術難以處理,使用木漿原料,堿是可回收的。”
《造紙業“十二五”規劃》中提及,中國造紙業木漿用量由2005年的1130萬噸增至2010年的1859萬噸,占總用漿量的22.0%。到2015年的目標是,木漿比重要增至24.3%,廢紙漿要略增至64%,非木漿則要由2010年的15.3%降至11.7%。
據張智光稱,政府已關停并轉一批造紙企業,但中國草漿制紙比例還是很大,比國外大很多。
由草漿轉向木漿,于林紙一體化發展模式而言,仍只是個開始。張文展說,中國造紙企業約3000家規模造紙企業中,只有三四十家采用林紙一體化模式。
根據《造紙業“十二五”規劃》,2010年中國規模以上造紙企業有3724家,其中大型企業33家,中型企業388家,其余均為小型企業。
訂單林業的風險
中國官方推介多年的模式,進展緩慢的原因還是其本身的高門檻。
對造紙企業來說,要想走林漿紙一體化道路,首先要解決林子問題,而購置和管理林地是一項耗資巨大的工程。
岳陽林紙證券部的一工作人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將岳陽林紙比喻為國內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他告訴早報記者,岳陽林紙從2000年開始摸索林漿紙一體化模式,2003年發展比較快,那時運氣比較好。
但近兩年岳陽林紙頻頻被曝出面臨資金壓力。上述岳陽林紙證券部工作人員解釋,種林的投入比較大,尤其是第一年投資更大一些,之后還有培育和養護(需要資金)。
去年9月,岳陽林紙曾宣布,因“原簽訂收購意向協議的出讓方提高出讓價格,影響收購效率”,不得不將“子公司茂源林業的林木收購地由湘、貴等地擴大至湘、鄂、贛、粵、桂等省區,樹種由松樹擴展至楊樹、桉樹”。
當時即有分析指出,岳陽林紙的林業資產大量為訂單林業,即公司與農戶簽訂協議,委托農戶培育林木,10-15年后砍伐收購。這種模式潛在的風險是,10-15年育林期過后,農戶要求上市公司按照市價回收林木,而上市公司前期在林木種苗、病蟲害防治方面已投入大量資金,如按市價回收則得不償失。
按岳陽林紙官網資料顯示,公司擁有自營紙材林基地200萬畝,加上訂單、合作造林、收購青山等營林模式,公司可控林業資源超過500萬畝。
“林漿紙一體化一直存在很多爭議,關鍵是怎么管理,有些私企管理得比較好,值得我們學習!鄙鲜鲈狸柫旨埲耸空f,“這是新的模式,應該給造紙企業一些時間和空間去做這個事。”
林權體制阻力
自營林地固然可以規避“遭臨時漲價”的風險,但問題同樣不少。
據他稱,在芬蘭,法律對采伐計劃有著嚴格規定,造紙企業“要種的多,砍伐的少”。
在張智光看來,在營林方式方面,要鼓勵人工混交林的培育,以避免單一樹種的生態風險,并提倡自然力和人力的有機結合,發展近自然林業(編注:所謂近自然林業,簡而言之,就是在確保森林結構關系自我保存能力的前提下遵循自然條件的林業活動,是兼容林業生產和森林生態保護的一種經營模式。)。
APP(中國)林務副總經理黃文丁的疑慮是,中國目前的林權體制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林業和造紙業的發展。一些農民無法從林業上獲益時,甚至會一把火燒了樹林。黃文丁說,林權改革已十分必要。
張智光也指出,林權改革后出現林地破碎化,變成一家一戶經營林地,而原來公司可和林場或當地政府簽合作協議,現在面對一家家農戶,合作成本提高了。
除了林權改革,張智光還提出,原料林建設投資風險大、資金籌措困難、原料林培育技術落后、采伐限額的約束、林業產業化程度低、林紙管理體制的分割等問題,都在困擾著林業發展。
多層次供應鏈待建
張智光的建議是,企業和林農形成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建立多層次的供應鏈。自有林地作為“蓄水池”,調節價格,抵御市場波動風險。外圍需要關系緊密的戰略合作伙伴,然后是松散的農戶和小型農場,作為供應鏈成員。
好處顯而易見。張文展舉例稱,原料林圍繞在紙漿廠周邊,運輸成本最低,一噸紙成本可降低100美元左右。
“總共70家左右的現代造紙企業使中國從造紙古國成為造紙大國,但從造紙大國向造紙強國邁進,林紙一體化是必須要走的第一步。”張文展的設想是,未來中國造紙格局是,走林紙一體化的企業和在生產及環保上具有足夠規模的企業為主,中間是貼近市場、滿足用紙消費的加工廠,然后是一些特種紙廠點綴其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