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給秦皇島西部生活區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的環評失實,出具的“100%支持”的公眾意見調查表,實際參與的100人中,“查無此人”的15人,離開村子多年、常年在外的14人,65位村民按手印表示“未見過該調查表”。環評程序要注意實事求是,但現在很多都是企業給環評機構錢,委托他們出具環評報告,企業給的錢多了,環評機構往往什么都愿意寫。(1月29日《人民日報》)
明明當地群眾在得知要建垃圾焚燒廠之后,簽名反對該項目者有1500多人,并有37個村委會共同蓋章,環評機構提供的調查問卷中卻填寫著全體表示贊成,而區區100份調查問卷,竟無一份能得到核實。明明當地已有十幾家造紙廠、纖維廠、化肥廠、屠宰場使地表水環境、地下水環境、大氣環境等都遭受到較為嚴重的污染,承載力有限,環評機構卻仍能出具一份環評合格的虛假報告。這種嚴重失實的環評,不僅與民意相背離,而且弄虛作假,給相關企業工程上馬提供可趁之機,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重大威脅。
還記得2000年上映的好萊塢電影《永不妥協》嗎?里面的女主人公身為一名兩度離婚,存款不足一百美元,電話費交不起,被各種賬單催著的單親媽媽,卻有勇氣和堅持對抗污染環境的行業巨頭,她挨家挨戶地號召人們聯合起來,讓企業為污染行為付出了應有的代價,讓因污染致病的人們得到了應有的賠償。對比之下,我們的環評機構和這位單親媽媽都差距甚遠。后者一直在追尋真相,為公眾的利益而奔波,而前者似乎只在乎為自身牟利,而將公共利益拋諸腦后。
環評是環境影響評價的簡稱,通俗說就是分析項目建成投產后可能對環境產生的影響,并提出污染防止對策和措施。 這項起源于國外的政策,雖然是些年才被引進到國內,但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其正日益受到國家發展戰略層面的重視,根據2003年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第二十五條的規定,“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未經法律規定的審批部門審查或者審查后未予批準的,該項目審批部門不得批準其建設,建設單位不得開工建設!倍珖鞯匾矊嵭协h境影響評價“一票否決”,凡是違反環境影響評價的規劃不予審批,凡是不符合環境影響評價要求的建設項目不得實施。之所以如此重視環評,與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環境問題現狀密不可分。
曾經為了發展,我們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管對環境造成何種影響,為了GDP增長、為了就業崗位、為了招商引資、為了地方稅收,我們對企業上馬的項目不加區分,一律引進門來。后果如何,看看如今遍布全國130余萬平方公里的霧霾,戴著口罩自強不得不吸的人們心里都有數。我們離“美麗中國”漸行漸遠,曾經的好山好水被毒害成了禿山污水。
環評的本意是從源頭上遏制住畸形發展,讓有專業質素的機構能從第一關上攔住那些只為經濟利益,抹殺美麗中國的污染項目。然而,在利益驅動面前,“中國式環評”變成了“編報告”甚至“做廣告”。只要企業給錢,那么機構就聽從著金錢的指示,隨意造假,置民眾生命健康與不顧,置地區可持續發展與不顧!懊利愔袊闭窃谶@樣一份份虛假的環評報告中,從紙面上的美麗,走向實際中的衰落。
環評究竟應該怎樣評?環評機構究竟應當負擔起怎樣的義務?擁有怎樣的權利?受到怎樣的問責?讓這些問題都得到明確的回答,才是改變中國式環評的根本所在。在接到群眾舉報后,河北省環保廳僅僅是撤銷了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的批復,責令項目建設單位立即停止垃圾焚燒廠建設。而時至今日,出具虛假報告的環評機構沒有受到任何責任追究,當初該機構為何會出爐一份與事實背離如此嚴重的報告,究竟有沒有金錢交易,這些公眾的疑問都不了了之。而這樣的“特色環評”在全國各地已成普遍現象,每一起環境問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的背后,都有虛假環評或是環評缺位的身影。
恢復“美麗中國”往昔的魅力,需要環評制度的給力,需要引入公眾監督機制,需要避免環評程序異化為環評機構的斂財工具、地方政府牟利的擋箭牌,讓其實現設計之初的環境守門人的角色。而具體的舉措應當包括,加強對環評機構的問責機制,一旦發現出具虛假報告、收受賄賂的行為,必須嚴格追究當事人的行政及刑事責任,同時取消該機構的環評資質。與此同時,強制性要求環評機構公開全部的報告內容,并在各種信息發布平臺上供公眾查閱,給公眾提供履行知情權、監督權的可能。讓環評報告能夠得到當地民眾,這一最大的利益攸關方的考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