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在澎湃的利益面前,永遠沒有邊界與下限。
春節過后,公益人士@鄧飛等人披露,在山東濰坊,化工廠造紙廠等將污水通過高壓水井壓到地下,致命性污染地下水卻可逃避監管,而地下排污法已在河北、山東等地悄悄進行多年。這一“絕后”的惡劣現象引起了人們的強烈共鳴,微博里一場號稱“中國水污染獨立調查”的行動悄悄開啟。隨后,《人民日報》官方微博在轉發相關評論后,向網友開展信息征集,新華視點鏗鏘發問:一些地方能否多點良知與擔當?
中國人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歷來與自然生息相關,譬如“河清海晏,時和歲豐”。環境或者生態一旦慘遭涂炭,要么異糞相食,要么自取滅亡。當2013年的春節,微博上發出“你家鄉的河流還好嗎”之問,除了一幀幀五顏六色的河流圖片,便是不盡的追憶、無邊的憤懣。那些暗流洶涌的液體,還能稱之為“河流”嗎?
不說癌癥村、不說生態異像,只說那些看得見和看不見的污染。污水直排地下,果真算是新聞嗎?早在2010年5月,《半月談》就刊發了《地下排污:致命威脅悄悄逼近》的報道。記者調查時發現,除了挖滲坑、滲井偷排外,為了躲避查處,有的污染企業竟用高壓泵將大量污水直接注入地下,而南方的一些企業甚至將污水排入地下溶洞。兩三年過去,誰哭?誰憐?誰問?誰管?
兩種現實,相映成趣。一方面,環保部部長周生賢坦承,“我國水體污染嚴重。”20%左右的國控斷面水質依然為劣五類水,基本喪失水體功能;一半城市市區地下水污染嚴重,57%的地下水監測點位水質較差甚至極差。地下水水質綜合評價結果顯示,即便是北京城近郊區地下水,水質也是普遍較差,在84眼調查井中,至少有1項指標超標的井共有63眼,超標率為75%。另一方面,污水偷排地下已經成了不少地方的潛規則,這不僅令更多周邊民眾生活在生態危險之中,更引發了惡性環境污染事件的發生。去年春節期間發生在廣西龍江河的鎘污染事件,肇因就是一家企業將污水直接排入地下溶洞。但即便如此,全國范圍不少企業污水偷排地下的面紗仍是“揭而不開”。
污水直排地下,表面看是兩個因素使然:一是各地治污力度加強,各種“鐵腕”方案層出不窮,污染企業在轉型與環保的壓力下,容易劍走偏鋒;二是直排地下的企業往往身居非城市地區,中西部與農村地區為甚,民眾的監督舉報能力孱弱。但說到底,無非還是新華社記者的那句天問--“不要帶血的GDP、走出先污染再治理模式,這些漂亮話為何老是飄浮天空、落實不到人間?GDP與環保有時是兩難選擇,錢與權共謀發展,能否多點良知與擔當?”
只是,拷問良知顯然不如究責監管。這里的“監管”,絕不僅僅是(或干脆就不是)環保部門,而應該是作為財稅享有者的地方政府。在環保職能必須看地方臉色的語境下,跟環保官員較真,除非貪腐,意義不大。真正決定一地環保與生態層級的,是地方愿不愿選擇斷子絕孫的發展路徑。
十八大后,“美麗中國”概念成為熱詞,生態文明建設也已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等同樣納入“五位一體”。但現實屢屢告誡我們:如果生態政績考核只是落實在嘴皮子上,如果環保的壓力就在水電煤氣等經濟類資源層面,不僅“美麗”離我們遙遠,連底線的“健康”恐怕都難保障。污水直排地下,拷問良知不如究責監管。眼下而言,起碼可以做好兩件事:一是迅疾摸底各地、尤其是網友舉報地區的地下偷排情況,二是對此類惡毒涉事企業發現則關停,并嚴肅追究當地政府部門(不僅是環保部門)一把手的監管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