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長寧縣老翁鎮金光村1組蛤蟆石、富魚池(小地名)處人聲鼎沸,長寧縣的干部、群眾正在進行2013年春季造竹綠化及低產竹林改造。
現場忙碌的身影中,有干部職工、農民、民兵、少先隊員等,大家或在進行整地打穴,或在培土種竹,或在澆水定植。技術人員的聲音不時在耳邊響起,“坑還要挖深一點,竹苗背靠山的方向斜著放40多度就行,培緊土再澆水。”
在金光村的公路上,隨時都能看到前來收購竹子的車輛。眾所周知,竹子的經濟效益主要來自造紙、竹家具、竹工藝品、產出竹筍等。目前,樂山、瀘州等地的造紙企業都是這里的“常客”。
“美觀、省時、有得賺,自從種了竹子,我都不用"干活路"了。”該村6組村民袁開銀搶過話來。據她介紹,竹子栽種后,只需要偶爾施肥,便能維持生長,而且生長周期也較短。“我兒子和兒媳都在外地打工,但我靠砍竹子賣,就能維持正常的生活。”袁開銀的話正吻合了該縣林業局提供的數據,據初步統計,去年該縣農民人均從林業上獲得純收入達1659元,其中有998元來自竹產業或販賣散竹。
村民樂了,干部也有動力。“這個活動已經成為一個標志,開啟我們新一年工作的序幕。”基層干部楊德輝對記者說,大家用力揮動鋤頭,預示著蛇年干勁會更足。他將積極發動群眾造林綠化,為“全縣再造一個大竹海”出力。
據了解,長寧縣春季造竹活動已持續了24年,此次改造主要針對產量低于正常水平1/2的竹林。據該縣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合理采伐調整結構、施肥育竹、病蟲害綜合防治等豐產培育措施和品種改良與改造等,今年將改造5萬畝低產竹林,造林綠化2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