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社會環境意識普遍提高、環境執法趨嚴的今天,這家造紙企業為何屢屢出現環境違法行為?這樣的企業還能否 再生 存下去?
近日,記者來到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石阜村,采訪了事件的主角——浙江桐廬方氏特種紙業有限 公司 董事長方君初和當地環保部門負責人,對事件發生的前前后后進行了深入了解。
從2011年至2012年的短短兩年時間里,桐廬方氏特種紙業有限公司就收到了7張環保罰單
在桐廬方氏特種紙業有限公司,記者見到了方君初,他一身灰褐色西裝,腳穿運動鞋,看起來與身邊工人并無二致。
眼前這位飽經風霜的“樸實人”,就是短短兩年時間里,收到7張環境違法行為處罰決定書的人嗎?
雖然很難讓人給兩者劃上等號,但方君初很快承認了這一事實。
方君初告訴記者,這家造紙廠是他于1980年幫助村里籌建起來的,而那時桐廬縣環保局還沒有成立。1985年,應村里請求,他從外面回來承包了這家企業。
最初,造紙廠并沒有上馬污水處理設施,因為采用廢紙造紙,企業排放的污水都被村民們搶去澆灌稻田了。
后來,為了處理污水,桐廬縣環保局出資4萬元,幫助企業建了一套污水處理系統。
1999年,造紙廠轉制后成為桐廬石阜造紙有限公司,方君初任董事長。
“那時政府大力招商引資,因為我的企業解決了村里幾百人的就業問題,所以企業發展一路綠燈。”回憶起當年的“幸福時光”,方君初仍無限懷念。
這一年,企業在原有的1092型紙機基礎上,新建了一條1880型紙機生產線。
2002年,1092型紙機停機報廢,2003年又擴建了一條2640型紙機生產線。這一次,環保的要求提高了。
2004年9月,這條生產線通過了環保竣工驗收,方君初第一次知道了“ 環評 ”、“三同時”是咋回事。企業發展壯大,兩條生產線加在一起,年生產量可達5.1萬噸白版紙。
問及企業目前的生產情況,方君初說,目前經常是開一周停一周,“2012年只生產了兩萬多噸紙,大部分時間都停產,光停產整改就3個多月。”
透過斑駁破損的窗戶,記者看到1880型紙機生產線仍處于停產狀態;車間內外地面上有不少污濁的泥漿水,生產線污水處理池一帶地面上蒙著厚厚的污水水垢。而在不遠處一幢水泥墻面的車間里,一臺2640型造紙生產線正在生產。
記者在桐廬縣環保局采訪時了解到,2010年,桐廬方氏特種紙業有限公司因為生產經營不善,企業開開停停,稅收僅上繳了61萬元。2011年初,公司將2640型紙機生產線承包給一名江蘇人經營,當年稅收達到136萬元。
然而就在2011年1月~9月,這家公司被桐廬縣環保局查處到排放紅色超標污水、利用雨水管偷排污水和用清水稀釋排放污水3次環境違法行為,共被處罰17.17萬元。
2011年12月底,杭州市、桐廬縣兩級環保部門在檢查中,又發現這家公司污水池滿溢,排放污水超標,被處以30.4萬元的重罰。
2012年9月6日~7日,根據群眾舉報,浙江省環保廳與杭州市、桐廬縣環保部門一起對桐廬方氏特種紙業有限公司進行了全面調查。
經仔細查勘,環境執法人員發現了這家造紙企業的4起環境違法行為:違反“三同時”要求擅自技改;未正常使用大氣污染防污設施致鍋爐大量濃煙冒出;排污口 廢水 超標;違規開挖的 沉淀池 未設置防滲措施,造成污水滲排至環境。環保部門現場開具了立即停止違法行為通知書。
2012年9月8日,桐廬縣環境監察大隊再次赴這家造紙企業,就其存在的相關環境違法行為做調查詢問筆錄,并對查實的環境違法行為分3項立案,共處罰款18萬元。
2012年9月11日,浙江省環保廳下達了《關于桐廬方氏特種紙業有限公司環境污染問題的督辦意見》。第二天,桐廬縣環保局即呈文報請桐廬縣人民政府責令這家企業停產整頓。
一家曾經一路綠燈的企業,因多次環境違法而遭遇了“紅燈”。
僅僅兩年,就收到如此多的環保罰單,想來也必記憶猶新。然而,當記者問及時,方君初卻并不那么清楚,他說僅記得2011年12月底因公司污水池滿溢而被罰款的事情:“當時杭州市的環保執法人員正好來了,罰了30萬元。”
說到這里,方君初有些不好意思:“那一次百分百記得,其他處罰都不記得了。”
而據記者的調查,浙江桐廬方氏特種紙業有限公司受到的環保處罰不僅僅是這兩年的7次處罰。
此前有案可查的記錄是:2004年~2008年之間,這家企業就被杭州市、桐廬縣兩級環保部門處罰過6次,共計罰款20萬元;在2011年“世界環境日”杭州市環保局公布的十大環境違法典型案件中,這家企業就榜上有名。
看來,此前的處罰和公開曝光,方君初完全沒有放在心上,只有30萬元的重罰嚴懲才讓他長了點記性。
但對于2012年因被群眾舉報后被查處罰款,方君初卻認為自己是冤枉的。這不禁讓記者奇怪了:省、市、縣環保部門三級聯查還能冤枉了他?
“說我擅自技改,但我生產能力沒有改動,只是換了個烘缸。大缸換兩小缸,我沒有改大。按這樣說的話,那我不是一點都不能動啦?”
對于方君初的說法,桐廬縣環保局給出的回答是:烘缸增加,可使烘干的速度更快,能夠增加造紙的產量,違反了環評法的相關規定。
對于超標排污,方君初說,當天沒有生產,而承包人看到污水池末端的標排口臟,用自來水洗了一下,環境監測人員采樣化驗,測出COD超過120mg/L,“那是水垢洗出來超標了”。
一旁的承包人也跟著叫冤:“這水其實看著很清的。前年那次也是因為一個年紀大的村民看下班時間到了,與交班的人打過電話就先走了,中間差了20分鐘沒交接上,才造成污水池滿溢。”
對于這種說法,桐廬縣環保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 環境保護 相關法律法規,只要污水超標排放,就是違法。他們的這些說辭,只能更加凸顯環境法制意識的缺乏和日常環境管理的混亂與無序。
對于鍋爐濃煙冒出而被處罰,方君初更認為自己冤枉,他給出的解釋是,當時鍋爐在燒柴,“把柴往鍋爐里塞,煙就往外冒。他們問我煙是哪里來的,我說可能是風機沒開,風機開可能會把(除塵)布袋燒了。”
記者了解到,就在桐廬縣環保局對桐廬方氏特種紙業有限公司進行立案處罰后,方君初申請召開了有關公司“采取其他規避監管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的行政處罰聽證會。主持聽證會的,是桐廬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在聽證會上,方君初的主張有兩點:一是廠區西側兩個未經任何防滲措施處理的沉淀池內有大量泥漿水,但泥漿水是承包人生產所產生,因此不該處罰他,而應處罰承包人;第二,因現場未發現暗管,他并無私設暗管行為,因此不適用《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二條的相關規定。
調查人員認為,雖然生產線承包給他人,但主體還是這家公司,并無異議。而私設暗管的法律適用,就包括“其它擅自改變污水處理方式、不經法定排放口排放廢水等規避監管的行為”。公司未經環保審批設立未采取防滲防漏措施沉淀池的違法行為,就可提請縣政府責令停產整頓。
在被列為“環境信用等級黑色企業”并公示前10天,桐廬石阜造紙有限公司卻更名為“桐廬方氏特種紙業有限公司”,以規避負面影響
在2012年9月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三級環保部門聯合開展的全面調查中,環境執法人員竟發現,2012年6月15日,杭州市環保局曾將桐廬石阜造紙有限公司列入“環境信用等級黑色企業”并登報公示,而在此前10天,企業卻將名稱變更為“桐廬方氏特種紙業有限公司”。
對于為何選在此時更名,方君初給出的答案是“因為股東換過了。”至于為何改為特種紙業有限公司,他的說辭是,公司經營范圍中有“銷售特種紙”一項,并不是將生產線改為特種紙生產。
杭州市環保局調查報告顯示,因在正式下發《關于公布杭州市2011年度重點企業環境行為信用等級分類結果的通知》前,有一個對企業的“告知”程序和縣、區(市)環保局的“初評”程序,故企業、縣環保局相關領導和相關環境監察人員是提前知道的。
企業提前知道,社會公眾及相關部門還不知道,桐廬方氏特種紙業有限公司正是利用這種時間差來為企業更名,以規避評為“環境信用等級黑色企業”對其經營方面的影響。
查明情況后,桐廬縣環保局在當地媒體刊登通告,說明原桐廬石阜造紙有限公司環境行為信用等級評價結果同樣適用于桐廬方氏特種紙業有限公司,并函告中國人民銀行桐廬縣支行。
經環保人員現場檢查確認,這家造紙企業生產的就是白版紙,并無特種紙。
方君初說,他做最差的紙,全省最差的紙要到他這里來買,“我生產的紙做箱包墊板、襯衫板,看起來都是白的,但骨質差,因為里面是用污泥紙漿做的。”
據方君初說,目前仍由他經營管理的1880型生產線配套建設的污水處理系統,連外排口都沒有,因為他實現了“環保型”生產——廢水經過加藥沉淀后回用,連污泥都能回用于C級白版紙中間的夾層。
而外包出去的2640型生產線,由于生產的是品質稍好的雙面A級撲克牌紙,有一套當時配套建設的包括加藥沉淀、氣浮、生化在內的污水處理系統。而近兩年的幾次處罰,也多是因為這條生產線違法排放所致。
“我讓生化池的水也不要排了,全部回用。”方君初說。
對于1880型生產線廢水、污泥全部回用這一說法,記者表示了懷疑,并向省、市、縣三級環保執法人員求證。
為此,環境執法人員調來挖掘機,將廠區內的雨污管全部挖開,但并未查到有暗管或利用雨水管偷排現象。他們心中的疑問,只有等企業恢復試生產之后通過日常監管來排查清楚。
方君初表示,現在環保排放的要求太高,企業只有做到不外排,循環回用才能生存下去。因為自己的企業不是在江邊,排出的污水要經過3個村莊,2011年被查到排出紅色污水就是被村民舉報的。
“要是在江邊上的話就好排,政府就管不到了。”他的一席話再一次讓記者愕然。
方君初向記者報怨起讓他“吃不消”的環保成本:
除了早年桐廬縣環保局出資4萬元錢造的污水處理設施,1999年,企業造了沉淀池;2003年,花150多萬元為新生產線配套建設了4000多立方米的沉淀池,還建了兩個氣浮池;2007年提標改造,又投入100多萬新上了生化處理池。前幾年,企業安裝了廢水在線監控系統,又上了 煙氣 脫硫 、布袋除塵、水膜除塵等設備。
在鍋爐改造方面,方君初說,雖然杭州市、桐廬縣兩級環保部門補助了60%的資金,他仍花了60多萬元。這一次全面停產整治,又花了200多萬元。而每年污水處理運行費還要花上百萬元,“現在治理1噸污水要花兩三元錢,吃不消了。”
面對浙江省淘汰落后產能計劃,方君初心里仍然打著“小九九”。但對政府來說,企業重組進入園區仍面臨一系列問題
被叫停之后,方君初與承包人按浙江省環保廳的督辦意見,用3個月時間進行了整改。
整改期間,桐廬縣環保局將這家造紙企業列入重點監管對象,每周進行兩次跟蹤監察和整改指導,同時還進行夜間“飛檢”。
在2012年10月進行的檢查中,桐廬縣環保執法人員發現企業曾恢復生產,當即責令并監督企業停止生產。
2012年12月25日,杭州市環保局成立了整改督查小組,對企業進行整改驗收。督查小組驗收后認為企業基本整改到位,為進一步驗證整改效果,同意試生產3個月。2012年12月29日,企業開始試生產。并每3天取一次水樣進行檢測,達標了再排出去。
但整改只是解決了眼前的問題。根據《浙江省造紙待業整治提升方案》和《杭州市淘汰落后產能三年行動計劃(2011~2013)》的規定,桐廬縣政府已明確浙江桐廬方氏特種紙業有限公司1880型造紙生產線應在2013年予以淘汰。
對于淘汰出局,方君初有自己的看法:“市場有需要就不會淘汰,沒需求才會淘汰。如果市場沒了,我自己關了,都不要政府來關。”他認為,目前市場還需要他這樣的低端產品。
看來,認得清市場行情的他,對浙江省近兩年大張旗鼓開展的重污染高耗能 行業 深化整治促進提升工作還沒有一點清醒的認識。
“省里正在開展的六大行業整治,其中有造紙行業,里面有詳細的25條整治標準。”記者提醒方君初。他告訴記者,他已經全部對照過了,就只差一個應急池沒建,“我覺得造紙廠不應該建應急池,又不像電鍍廠。”
接過方君初手中的造紙行業25條整治標準材料,記者看到,在每條標準后面,他都進行了備注。
其中,在“生產線幅寬在2米以下的淘汰”一條后面,他備注了“門幅2.05米,加寬了”;在“廠區整潔衛生”后面,他也注上了“符合”。看來,方君初心里早就打好了“小九九”,并以自己的理解,將浙江省的整治標準進行了重新“定義”。
但對于企業早晚將被淘汰的命運,方君初也并非不知情。
“村里的小冶煉廠前些年就關光了。我現在和一個企業在談,最好做大,要建就建10萬噸或20萬噸的造紙生產線,現有的設備就不要了。”他告訴記者,當地環保部門設想他能把企業調整到開發區去,他也想過去,“但是不能叫我虧本。”
比方君初更為焦慮的是桐廬縣環保局局長汪文清。這位精明干練的女局長,因在全省率先推進全縣域農村環境連片整治而獲得過不少贊譽。可這一次,因為這么一家企業的存在讓她大傷腦筋。
“對這樣的企業,環保部門是希望能盡早關停。但是,很難關。”汪文清說,這家企業始終在不斷地整改、不斷地提升,并未達到法定關停條件,為此她還請地方人大參與過監督。
“怎么能更好引導、更好解決這個問題?我對企業負責人說,這次的全面整治后,可能不久后會再一次面臨著整治。最好利用這個機會,實現真正的整治提升。”
汪文清設想,如果能夠通過企業間自主的兼并重組,讓全縣幾家造紙企業整合重組,做大做強,并進入工業園區,那是最好的選擇。這樣,企業設備工藝能更加先進,實現污水納管和中水回用,減少污染物排放,同時能推進園區的集中供熱,一并解決“煤改氣”問題。
“但能不能實現?很難。”汪文清說,這里面涉及到土地置換、企業利益、村民利益等一系列問題,并非環保部門一家能夠解決。現在,企業也感覺到了環保的壓力,也想有機會能夠做大做強。為此,環保部門正積極謀劃思路,幫助企業整治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