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垂千古”、“作范后昆”、“古涇流風”、“蔡倫紀念館”,春暖花開的3月,位于夾江千佛巖景區的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4個展廳熱鬧非凡,趁著踏青春游,許多游客來到博物館一睹夾江造紙的神奇。
“一張紙,百道工,漚、蒸、臼、操各不同,不同的原料,不同的制作方法,可制造出各式各樣不同用途,不同質量的紙張。”在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陳列的實物模具、掛圖,生動展示了夾江紙從原料到成品的制作過程。2006年5月,夾江竹紙制作技藝以其悠久的歷史和保存完好的“原生態”性榮登全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此后順利上榜全國“非遺”的夾江年畫一起,成為夾江傳統民間文化的“并蒂花”。它們用飽含清香的紙張,傳遞出夾江文化的原生態之魅。
砍竹水浸、槌打漿灰、二蒸煮熟、浸洗發酵、搗料漂白、抄紙脫水、焙紙切割……在夾江金華、石堰等村,傳承千年的手工造紙工藝正在這里天天上演。在夾江那些造紙槽戶人家的院壩里,竹子青青,蒸汽蔓延,槽戶們在一道道復雜的工序里,延續著先民們的光榮和夢想。
據史料載,夾江手工造紙起源于唐代,其技術源流甚至可追溯到兩晉時期。以完全的古法手工舀紙術生產,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道環節、72道工序,與明代《天工開物·殺青》所記載的生產工序完全相合,這種技藝凝結了古代中國人民偉大的科學智慧,具有鮮明的民間特性和地域特征。早在唐宋年間,夾江手工紙就因其種類多、品質優、產量高而名揚海內外。到了清代,史載康熙二十(1681)年,將該地一種名為“長簾文卷”和“方細工連”的產品欽定為“文闈卷紙”(科場用紙);每逢科舉之年,如數上貢朝廷,歷時200多年。到了清代中期,夾江造紙產量進一步增加,《嘉定府志》曾這樣記載:“今(清同治)郡屬夾江產紙,川中半資其用……”由此可見,夾江紙在清代同治年間已具備相當規模。其間,夾江全縣一半以上的鄉鎮從事或曾經從事手工紙生產。有一段時間,夾江造紙的人口竟達到了全縣的三分之二,夾江因此被譽為“蜀紙之鄉”,名揚全國。
抗日戰爭時期,國內部分產紙地淪陷,而夾江紙生產量倍增,年產量高達8000余噸。1939年,國畫大師張大千兩次赴夾,為求好紙,與紙農共同研制,改進工藝,生產出能書能畫的優質紙,深受書畫界的青睞,產品暢銷各地。今天,樂山書畫已步入一個輝煌時期,名家輩出,不能不說與夾江鼎盛的造紙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為拓展國際市場,1983年至1985年的3年間,中國科技館函請夾江技師赴美表演造紙術。西雅圖《晨報》寫道:“中國藝術家再現了中國造紙文明,展示了造紙術對人類的推動作用和偉大貢獻。”
近些年來,為了適應新的形勢,讓傳統文化走出轉型的困惑,夾江紙農通過改革創新、發展市場等一系列舉措讓夾江造紙重現昔日的輝煌。紙農瞄準市場所需,將傳統染色紙改造為直操色紙,將傳統木刻水印工藝與書畫紙生產結合起來,創造出深受書畫界人士喜愛的云龍紋、吉祥禽鳥、古鼎瓦當等140余個書畫紙新品種,誕生了五尺、六尺、八尺、丈二匹等大幅面書畫的用紙,形成了書畫紙、染色紙、紙制品3大系列產品,在滿足市場的同時,也創造出了自己的品牌和商標。
2007年6月,距離夾江竹紙制作技藝榮登全國“非遺”僅僅一年,在北京舉行的首批中國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命名儀式上,夾江手工造紙藝人楊占堯榜上有名,他是四川省7名進入傳承人命名的民間藝人之一,也是樂山市唯一一位被命名的民間藝人。在“非遺”備受關注的當下,夾江手工造紙和傳承人所追尋的傳統文化與現代商業的融合正在一步步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