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福實業成功規避了“限伐”政策帶來的業績下滑,這樣成功的例子即便在企業界也不多見。而對于實力較弱的林農來說,在日益嚴格的限伐措施下,林農們在自家林地上擁有的自主決策空間則更為有限。
老陳是福建永安洪田鎮洪田村一位從事了幾十年林業生意的老林農。得益于“林改”中嘗到的甜頭,幾年前他剛剛和幾位合作伙伴共同出資買下當地一片2000多畝的山場。如今,他們正面臨著無林可采的尷尬處境。
“我們是正規的林業經營者,高速旁、國道邊、庫區范圍內不讓砍伐可以理解,但現在即使是極為偏遠的山區林場都不允許采伐。”老陳對此有點想不明白,“這些地方的林木有些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它們不是想象中的越老越值錢,實際上不少處于老化狀態成為朽木、腐木,即使這樣也不允許采伐。”
當初為了買下這些林場,老林等人還背負了不少借款,如今由于無法產生效益,“現在甚至連償還利息款都成了問題”。
當地人告訴證券時報記者,由于無法辦理采伐許可,林地可看不可用,曾經火爆的林權轉讓也一落千丈。
林權要素市場是當地林權交易的官方機構。記者從這里了解到,2009年之前該交易中心每年流轉的林地大概在十幾萬畝左右,而2009年后年均只在2萬畝左右;2009年以前,要素市場平均每月大概可以舉辦兩次林權拍賣會,2009年后則基本沒有組織過這種拍賣。
林權要素市場的工作人員認為,林權交易的冷清一方面是受制于嚴厲的限伐政策,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林地所有者還是看好林業資產未來的升值,不愿輕易出手。
老陳所在的洪田村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地方。由于山多田少,當地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就是營林造林,但由于產權不清晰,相當長時期內大家耕山、育林、護林的積極性都不高,甚至一度盜伐成風。1998年,在沒有任何政策支持的情況下,當地村民自發掀起“均山、均林、均權”的集體林權改革,率先創造了“分山到戶”。“分山到戶”更自下而上引發了全省乃至全國波瀾壯闊的集體林權改革,洪田村也由此被譽為“中國林改第一村”。
如今距當初“分山到戶”已有15個年頭,洪田村早已舊貌換新顏。不過隨著林改的日益深入,在行政色彩濃郁的采伐指標管理體系下如何做到“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和保障收益權”,正引起越來越廣泛的思考。
老陳以目前村民種植的毛竹林舉例。在當地村民種植的毛竹林里,一般也都生長有其他林木。目前毛竹的價值上升很快,效益比木頭要好。但是,在毛竹林里伴生的這些林木也是禁止砍伐的。他說這些木頭如果不砍伐掉,反而會限制竹林的成長。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認為,數十年前的“包產到戶”把農民種什么、什么時候種、什么時候收獲等基本權利徹底還給農民,帶來了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繁榮。而“林改”若要取得成功,其關鍵之處在同樣在于要還權于民。
為了保護福建的好山好水,中福實業董事長劉平山稱,其個人并不支持大幅度放寬林業采伐指標。但他也認為,如果現行的采伐體系無法改變,那么必須考慮對林農進行一個合理的補償。
“現在給的生態補償款一畝地才8塊錢左右,老百姓一畝的林子拿去種樹,種茶葉,種水果產生的經濟效益是幾百塊錢。”在劉平山看來:種完不能采或者采伐成本很高,還會有人愿意去種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