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姑田鎮,采訪對象是姑田鎮目前唯一的一家百年紙號“美玉堂”和它的第十一代傳人鄧金坤。
沿一條鄉間水泥小道步行10多分鐘,在一間白墻黑瓦的破舊平房前駐足,眼前的情景,讓滿懷興奮和好奇的我們吃驚不小斑駁陸離的石灰墻上,赫然寫著“美玉堂”三個大字,墻面上“倒扣”著一塊塊黃白色的“面包”,不知何物……難道這就是創立于1897年的姑田百年老紙號?眼前的情景與我們想像的相去甚遠!
走進古舊的老廠房,我們仿佛置身明清時期的手工作坊。作坊里紙漿池、紙簾、紙板架等造紙工具俱全,幾名老師傅正忙著撈紙、焙紙、驗紙、撕紙……鄧金坤說,以前一張連史紙從原料到成品,前后要歷經8個月,“后來工序慢慢簡化了,包括做料、制料、撈紙、焙紙、裁紙、包裝等,也有一二十道”。
9個古舊的紙漿池中,有5個盛滿紙漿,老工人正手扶用繩子吊著的紙簾,重復著一個槽中撈漿的動作。“連史紙制作中,最難的就是這道"按放簾頭"工序,要把訂好的紙簾,從紙漿槽里撈起,再放在紙板架上,讓紙漿固定后與簾架分離。”40歲的羅師傅邊演示,邊解說個中奧妙,“其他地方產的宣紙只是撈一下,而姑田連史紙要撈好幾下,使得竹纖維充分摩擦、交織,水分壓干后,紙質更細膩,這也是連史紙"百年不變色,千年不變黃"的秘密所在”,“學徒要初步掌握這門絕活,至少要4個月,若要精通,則是一生的事,許多紙工做了幾年,仍無法掌握技術要領。”
56歲的江茂春正在焙紙,他小心翼翼地從潮濕的紙疊上將濕紙一張張剝下,生怕撕缺一個角。他用右手剝,用左肩、左臂膀作紙架,然后用一把大松毛刷,將一整張刷在紙焙壁上。他說,“紙焙壁是用木炭加溫的,溫度要控制好,焙紙時間也有講究,稍稍不慎就會焦黃。這些說起來挺容易的活兒,需要的卻是造紙師傅一生的造詣。”
這時,突然傳進來的“突、突、突”的擊打聲,將我們引到了屋外一個臨水的小院里。“這是在打竹料!”忙碌的蔣坤秀阿姨一邊說,一邊不停撥弄木臼里的“竹料”。以水車為動力的一根大木樁,有節奏地砸向木臼。我們站在一旁,頗擔心阿姨的手會被砸到,可阿姨看上去卻很輕松,“滿滿一木臼竹料,約有三四十斤料,一般要打1個多小時,打透了,竹纖維韌性、拉力會更好,有一定的粘性,用它造出來的紙手感更細膩、更光滑。”這時,我們才知道,“倒扣”在石灰墻上的黃白色的“面包”,原來就是打好的竹料,準備曬干。
蔣阿姨笑著告訴我們,地產毛竹是上好的料,先在水里浸泡2個月,然后用石灰水洗兩次,去除纖維里的雜質,接下來再用食用堿蒸,高溫軟化的同時,再進一步去除雜質。“化學漂白省時省力,但不環保。所以,我們用的是自然漂白方法,雖然歷時3個月,但竹料質量不言而喻,這也是從做料工序上,把住連史紙的質量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