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產業要在‘無中生有’中求突破、謀發展,必須解放思想、創新思維,造紙污泥項目建成投產是我縣一個生動的實踐。”欣聞此訊,滿城縣政府縣長劉峰深有感觸地說。
滿城是造紙大縣,早在90年代末期,該縣生活用紙就占到全國40%的份額。多年來,造紙企業為造福一方百姓做出了貢獻,但同時,經污水處理廠處理后的沉淀物(俗稱污泥)也越來越多。這些污泥大多采用傳統填埋方式來處理,或者直接風干焚燒,必須占用大量的土地資源,也給運輸、環保工作帶來巨大的壓力。
如何安全合理的處理這些污泥,掃除傳統紙業發展的絆腳石?縣委縣政府多次召開專題會議,聘請相關專家學者討論研究;主管縣領導、企業集中地鄉鎮干部、各企業負責人反復外出考察,拜師求藝,一個個建議被否定,又有一條條新思路被提出。綜合多地先進經驗和專家建議,最終確定了建立造紙污泥制作纖維紙板生產項目,選擇了消除頑疾和增加效益的雙贏之路。
選定項目后,該縣于2011年下半年開始組織專家論證、發改委立項,經過逐級上報,項目于2012年6月通過國家發改委審察,進入建設階段。該項目總投資6678萬元,占地23畝,位于造紙企業集中地大冊營鎮污水處理廠西側,建成投產后預計日處理污泥3500m3,年產3960萬m2硬紙板。半年多緊張施工,第一期廠房、車間于春季建成,并迅速安裝各項設備。
今年5月1日勞動節期間,第一批4臺制板機試機成功;5月8日,經多次實驗的纖維紙板生產成功。當滾滾泥漿在制板機的作用下擠壓成型,當一塊塊經過烘干、切割后的硬紙板呈現在眼前時,在場的領導和工人們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在全縣上下共同努力下,一期項目建成投產不僅比計劃大大提前,產品質量也比預想的要高許多。
筆者在生產車間見到,經污水處理廠處理后富含纖維的污水沉淀物,加入適量粗纖維,在充分攪拌基礎上,經傳送帶進入制板機制板成型,再由烘干機烘干,即可根據需要切割成半成品。經此工藝制成的硬紙板,可替代市場上的木質和草漿中密度板材,廣泛應用于服飾、工藝品等包裝箱內板和線裝書籍封面等,市場前景廣闊。
現在,該項目4臺制版機不停運轉,50名工人晝夜倒班。“為了盡快將這些污泥消除,我們一天也不敢耽擱。”公司董事長陳木栓介紹說,其它制版機正在安裝調試中,預計到6月份,第一期20臺制板機將全部投入運營。至明年6月,第二期20臺制板機也將全部投入生產。到那時,不僅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污泥,包括其他鄉鎮紙廠污泥都將變廢為寶,成為廣泛應用的纖維板。
山重水復疑無路,創新發展又出新。滿城縣大冊營造紙污泥項目成功落戶,是該縣解放思想,使傳統產業上檔升級的有效實踐。它不但成為該縣紙制品業發展的助力劑,更成為全縣經濟提速發展、跨越趕超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