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年前就已經遭遇產能過剩的造紙行業,投資一直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數據顯示,2010年新增造紙產能980萬噸,2011年接近1300萬噸,2012年在1200萬噸左右, 2013年新增產能有望達到700萬噸。2013年下游需求依舊低迷,短期來看依然難有好轉。2012年,紙和紙板的利潤同比僅增長3.61%,造紙和紙制品的虧損總額增加33.44%,紙和紙板應收賬款上升將近9.46%,由于產能過剩、需求萎靡,大部分造紙類上市企業都遭遇了最慘淡的一年。
分析指出,三個因素導致了中國造紙業目前的慘淡局面。一是國家宏觀經濟增速放緩,工業形勢持續低迷,作為與國民經濟息息相關的造紙工業,受到了很大影響;二是國際產業環境嚴峻,美國、歐盟等對我國的部分造紙產品實施反補貼、反傾銷,限制了中國紙業的國際市場拓展;三是我國造紙工業產品過度發展,新產能進一步釋放,導致產能過剩。8年經濟危機發生的時候,政府應該引導洗牌,淘汰落后的企業,但當時刺激政策的出臺降低了資本成本,引發了新一輪投資潮,結果收入水平和需求跟不上,造成了虛假繁榮。
目前,造紙行業正面臨增速減緩、要素成本不斷上升,資源、環境、能源約束不斷增強等問題,為緩解困局,除一些涉足木糖醇、乳業、煤炭業的企業以外,大部分造紙企業都進入到了生活用紙這一盈利空間較大的領域,造成這一領域的產能也在迅速增長。
此外,國內森林覆蓋率比較低、不重視林地的保護導致紙漿大部分依賴進口,這嚴重制約造紙行業發展,而國外企業大多采用林漿紙一體化的模式。企業可以收放自如地控制利潤的同時可以提升紙企的競爭力。在這方面,中國紙企應該向國外學習。
據《2012-2016年中國造紙及紙市場動態研究及盈利預測報告》顯示,產能過剩一直是行業困局的癥結所在。由于行業門檻較低,各地的小作坊比較多。政府能否加大取締力度,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同時有效引導中國造紙市場進行整合,將是未來該行業能否走出泥潭、踏上健康發展之路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