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信部公布今年首批工業行業淘汰落后產能企業名單,此次產能淘汰名單共涉及19個工業行業、19家上市公司。依據常理,公司產能因遭淘汰而下降后通常會給盈利帶來負面影響,但幾乎所有公司次日均發布回應公告表示,本輪所公布的淘汰落后生產線名 單對公司業績影響幾近于無。
事實上,19家上市公司遭淘汰的產能數量較大,僅包鋼股份焦化廠淘汰焦炭產能就高達172萬噸,即便最小的新鄉化纖也需要淘汰化纖產能2萬噸。那么,本輪淘汰為什么對公司業績的影響如此之小,以至于沒有在二級市場掀起任何波瀾呢?從相關上市公司所發布的公告反饋中或許可以看出端倪——對于名單所列的淘汰產能,多數公司相關生產線早已關停甚至拆除。
一方面,這反映出中國傳統產業淘汰落后產能過程中存在“重復淘汰”問題。以水泥行業為例,實際上部分企業磨機和立窯線已經淘汰,但卻再次出現在淘汰落后產能名單中。
另一方面,在落后生產線已遭淘汰的背后,是一批批產能更大的生產線又在建立。以鋼鐵業為例,名單涉及的煉鐵淘汰落后產能企業有9家,計劃淘汰高爐13座,容積均在450立方米以下,合計淘汰煉鐵產能277萬噸。煉鋼淘汰落后產能涉及企業24家,合計淘汰煉鋼產能697.9萬噸。但據公開信息,我國僅在2013年上半年新投產的高爐數量就高達15座,新增產能超過2500萬噸。據此計算,雖然遭遇了落后產能淘汰,但鋼鐵行業2013年的新增產能已達1000萬噸左右。
每次都能成為淘汰落后產能行動重點對象的造紙行業同樣陷入了“越淘汰越過!钡墓秩。本次名單涉及造紙企業274家,淘汰產能621.06萬噸。但是據卓創資訊不完全統計,2013年國內造紙新增產能已達900萬噸,造紙產能過剩有愈演愈烈之勢。
在中國經濟增速下滑的背景下,產能過剩與需求不足的矛盾將愈加突出。今年以來,先是發改委、工信部聯合下發《關于堅決遏制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盲目擴張的通知》,然后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金融十條”,強調禁止向過剩產能的違規項目發放新增貸款,再是日前公布淘汰落后產能企業名單,我國淘汰落后產能的政策措施頻頻推出。但是,在價格持續走低的情況下,煤炭、水泥、鋼鐵、造紙、化工等產能依舊持續釋放。
因為企業層面所擔心的并不是落后產能被淘汰,而是主要害怕市場份額流失而招致銀行停貸風險。因此,在不盈利的情況下,企業仍然不斷進行生產。而且,新舊生產線“你方唱罷我登場”,多數企業淘汰落后產能的速度遠遠不及新置更大生產線的速度,導致傳統行業產能過剩短時間內難以解決。
從更深層次看,這實際上反映出中國企業仍然在走單純依靠外延性粗放發展傳統產業的老路,企業業績主要依靠漲價和市場容量的增長而增長。要調整產業結構,走出落后產能越淘汰越過剩的惡性循環,中國企業必須加大對傳統優勢行業的技術研發和產業升級力度,獨立掌握一批核心技術和工藝,真正實現內生式增長。只有技術進步真正實現了,產品的附加值才會相應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才會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