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資源供應日趨緊張,大力發展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產業對于節約資源、緩解資源短缺狀況、減輕環境承載壓力具有重要意義。其中,可再生包裝資源的回收利用已引起包括鼎輝等PE大佬們的關注和興趣。據全球行業分析公司預計,2015年全球可再生軟包裝市場的需求將達到1878萬噸,屆時將形成一個價值相當于700億美元(約4200億元人民幣)的市場。
據測算,每回收利用1噸廢舊物資,可以節約自然資源4.12噸,節約能源1.4噸標準煤,減少6噸-10噸垃圾處理量;每利用1萬噸廢紙,可生產紙漿8000噸,節約木材3萬立方米、標準煤1.2萬噸、水100萬立方米,少排放廢水90多萬立方米,節電600萬千瓦時。因此,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十分巨大。再生資源產業已成為節能降耗、環保增效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經濟增長點。
政策拓展產業空間
我國加大了對可再生資源的扶持力度,不僅是在稅收政策等方面予以了扶持,而且還在資本市場的融資等方面予以扶持,這些都使得可再生包裝資源投資受益,其中,格林美、華宏科技等行業優秀企業迅速登陸資本市場。與此同時,現有上市公司也利用資本市場的融資平臺,積極優化產業結構,向可再生資源板塊方向滲透。
如此諸多因素的合力疊加,就使得我國可再生資源的市場容量迅速膨脹。據資料顯示,我國再生資源年回收利用總量從2001年5238萬噸增加到2010年的14889.9萬噸。而且,近年來的增速有提升的態勢。“十五”期間,我國回收利用的再生資源總量為4億多噸,年平均回收量在8000萬噸,年平均增長12%以上;主要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總值超過了6500億元。“十一五”期間,我國再生資源回收總量和回收總值進一步增長,主要再生資源回收總量由2006年的10271.5萬噸增加至2011年的18889.9萬噸,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5%。而進入“十二五”之后更有進一步提速的態勢,尤其是我國可再生資源的循環試點的逐一輔開,未來的廢舊家電、汽車等回收再利用的市場容量將進一步拓展。
與此同時,目前我國可再生資源的提速發展有了更為扎實的產業基礎,不僅僅是產業政策的扶持,而且還在于產業自身也有了提速的能量,業內人士認為,我國城市礦山已形成,從而為可再生包裝資源的回報提供了廣闊的城市礦山資源優勢的支撐。另外,我國可再生資源的技術進一步提升。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我國僅有少數大型冶金企業開始運用專業加工設備,且多數依賴國外進口,主要以打包設備和剪切設備為主;到上世紀九十年代,經過技術引進和消化吸收,我國金屬再生資源加工設備行業在技術水平、產品質量、產業規模以及用戶服務水平等各方面發展迅速,到目前能生產出剪切、打包、破碎、分選等多系列、近百種型號的處理設備,基本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體系。
由此可見,我國可再生資源已形成一個較為完善的產業體系,在產業政策的驅動下,在優質企業積極的參與下,可再生資源產業有望迅速成長起來,成為A股真正意義上的朝陽產業。所以,作為產業先行者、產業龍頭企業的上市公司必然會暢享這一高成長盛宴。
進入投資者視野
業內人士認為,節能環保產業鏈條長,關聯度大,吸納就業能力強,尤其是節能環保產業作為國家鼓勵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處在發展上升期,市場潛力巨大。尤為重要的是,可以拓展投融資渠道。
“2013年VC/PE投資的主要領域依然是互聯網,但新材料領域所蘊藏的潛力也讓人不可小覷。比如快消品對包裝變革的需求帶來了可再生包裝市場巨大的商機,而以往這一領域在技術、投資等方面都有很多空白,恰恰是PE進入的好時機。”
隨著消費意識的不斷改變以及經濟結構需求的改善,可再生、綠色環保包裝成為未來發展方向。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三星、小米等手機品牌推出的新產品,均紛紛采用環保可再生材料包裝盒,戴爾公司目前已有半數以上的包裝采用可再生的材料,并宣布將建立完全零廢棄的包裝流程。
在分析人士看來,未來以可再生材料為原料的包裝產品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毫無疑問,可再生材料現已成為產品包裝領域的一大亮點,看到了中國市場巨大的增長潛力,外資巨頭正在通過各種方式快速滲透市場。
“在成長型市場中,特定的包裝細分市場將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長,到2020年全球會新增15億消費者,對消費類包裝產品的需求也逐日上升。”有業內人士表示。
據了解,利樂就已發力這一市場,并在2013年新增了生物質塑料采購計劃,計劃從2014年開始采用生物質低密度聚乙烯用以生產利樂包裝,屆時包裝原材料中可再生資源的比率將高達82%。
來自Frost&Sullivan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隨著應用技術的開發、技術成本的降低以及顧客認知的提升,亞太地區生物可再生材料市場預計將以超過每年19%的速度持續增長,生物可再生材料有望在眾多包裝應用方面取代一般塑膠,迎來加倍成長機會。
據業內人士透露,可口可樂目前正在跟不同的上游企業聯絡,在全球范圍內推動可再生植物為原料制作PET瓶的技術研發應用。此前可口可樂提出,到2020年其全球所有PET塑料瓶飲料都將采用植物環保瓶包裝。業內人士認為,這一年產數以千億計的飲料廠家對可再生材料包裝應用的關注,無疑將形成巨大市場需求。不過,目前的可再生包裝市場亟待改善。
有券商研究員就指出,可再生材料在包裝行業的應用市場非常大,原材料成本低廉又環保,與目前的經濟發展趨勢相一致,目前在日本、美國等國家應用已經十分廣泛,前景明朗。但是與海外企業的熱情相比,中國企業在可再生包裝上還略顯落后。
據介紹,目前我國可再生材料包裝正處于萌芽期,主流投資者還未將目光聚集在這一領域,行業內資金量較少,包裝企業投入的研發規模較小,技術和產品沒有較大突破。
“在可再生資源包裝技術方面,歐美、日韓等國已遙遙領先,比如利樂所采用的水力碎漿、鋁塑分離等技術值得我國相關企業借鑒。”業內人士指出。同時,目前可再生材料還面臨著很多問題,比如回收和生產標準較為混亂、技術水平較低、產業鏈較為單一等。
風投青睞可再生能源轉換
此前,曾有多位風險投資企業合伙人表示,全球可再生能源行業正從政府補貼驅動型轉向技術驅動型。預計未來5-10年,在無補貼情況下,可再生能源的發電成本可與傳統發電成本相當。屆時可再生能源市場空間將大開,真正與傳統能源實現分庭抗禮。因此,風險投資企業開始向兩頭掘金,一方面更關注具有技術競爭優勢或突破性技術的可再生能源生產商,另一方面轉戰可再生能源轉換市場。
作為最早一批投資可再生包裝資源生產企業,德同資本、常春藤資本從不諱言收益豐厚。在海內外投資熱情高漲、貿易環境卻可能惡化的情況下,他們轉頭深挖可再生能源生產領域的未來空間。在風險投資多年前投下重注后,A股市場、海外證券市場正接過風投的接力棒,熱捧可再生能源企業。
據了解,多位風險投資企業合伙人正在尋找產業鏈升級帶來的機會,如能源轉換領域和能源使用領域。
毋庸置疑的是,中國的可再生能源和環境技術領域對于投資人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因為這些公司的初始估價通常比網絡公司和部分消費品公司要低,而且具有合理的高增長預期。”分析人士認為。
有數據顯示,中國已超過英國成為全球第二大風險投資市場。另有數據顯示,綠色行業發展速度是國內生產總值發展速度的數倍,這一點已激起了風險投資者的濃厚興趣,而可再生包裝資源行業正是理想的切入點。目前,私募股本和風險投資的風頭正勁,而且發展勢頭很猛。不過,業內專家同時強調,雖然投資機會的規模令人振奮,但是這個領域相應也存在諸多挑戰:包括競爭壁壘、監管變化以及將可再生資源與中國的現有電力基礎設施進行連接所存在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