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土配方惠及林農
湖南省創建的林地測土配方信息系統,是全國范圍內的首套同類系統。今年是湘潭推廣應用林地測土配方信息系統的第3年。湘潭繼續加強林地測土配方信息系統的推廣應用,著力提高了系統基礎數據的準確率和系統的應用率。
林地測土配方信息系統的應用,讓林農通過林權證號就可以查詢林地肥力、適生樹種等信息,深刻改變了林農植樹造林模式。林木生長更快了。據統計,實行測土配方后,同樣的土壤、同樣的樹種可提前3至5年成材,生長率提高10%以上,林農收入更多了。目前每畝林地的年經營收入僅為220多元。通過測土配方,有效指導林農科學種植,可讓林地收入逐年增加,到“十二五”末每畝有望突破600元,造林質量更好了。現在,依托林地測土配方信息系統,大規模造林能迅速完成立地分析、樹種選擇、作業設計和方案實施,造林質量更有保障。近兩年,湖南省營造林質量、退耕還林質量均名列全國第一。湘潭利用該系統指導工程造林,2011年節約成本400萬元,肥料利用率提高10%以上。林地測土配方系統成了林農身邊隨時提供服務的免費專家。
科技優勢引鳳來儀
林業科技創新推動了湘潭經濟社會“綠色效益”的雙豐收。近幾年,已有12個中央財政投資的林業項目落戶湘潭,資金總額達到1020萬元。其中,5個項目已實施完畢,2個項目正在實施。今年將有5個項目接受國家林業局的檢查驗收。
湘潭通過推廣林業科技項目,產生了很好的示范效應。在科技項目的推動下,湘潭科技興林的氛圍高漲。近幾年,我市已建立科技興林、林科教結合示范基地21個,示范基地面積5105畝。
科技創新給林農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湘潭縣射埠鎮仙鳳村農民艾運良在林業科技人員的指導下,對茶林進行墾復,施有機肥,自家10畝油茶林產量由幾年前的30公斤增加到如今200多公斤。同樣,湘潭縣造林大戶李運其在林業科技員的指導下,對油茶進行精深加工,提煉的精品茶油賣到了每公斤76元,比市場一般茶油整整高出30多元。如今,“吃飯靠田,用錢靠山”,成了我市林農的生活狀態。
花橋早熟板栗是湘潭市林業科研部門自主培育的第一個林木良種,具有果實成熟早、堅果大、產量高、外形美觀等特點。位于雨湖區響塘鄉金湖村的湘潭市金湖良種板栗專業合作社是我市第一家良種板栗專業合作社,目前主要推廣花橋板栗2號,現有良種育苗基地10畝,種植基地300畝,投資200萬元。計劃3年內再投資500萬元,育苗基地擴大到50畝,種植面積達1000畝。基地建成后,每年可供優質苗木100萬株,每畝可產鮮果400公斤,年產值可達400萬元。
科技服務助湘潭林產品加工企業迅速發展,特別是竹木制品加工在全省處于領先地位。湖南恒盾集團是一家致力于楠竹綜合開發利用的民營科技型企業,通過技術創新,恒盾在小小的楠竹上有了林業科技專利60多項,產品100多個,出口3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全省科技引領企業發展的一個典范。
科技服務集體林權改革,解決了全市林農“種什么、怎么種”的問題,低效益、低產出的山林得到了提升。湘潭縣譚家山鎮楊梅基地在林改后實行集中經營,引進了先進技術,畝產效益提高到近2000元。這片400畝的山地,由原來的荒山變成了一座“金山”,實現了林業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綠色科技引領綠色建筑
湘潭應用綠色科技,以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和綠色建筑為抓手,大力發展綠色建筑。
為解決新建建筑的節能問題,湘潭培育引進建筑節能材料產業,鼓勵用于建筑外墻結構的保溫材料、新型墻體材料、節能門窗的生產和應用,開展外墻保溫裝飾一體化和墻體自保溫的試點,大力推廣本地企業開發的地源熱泵中央空調和太陽能熱水系統。目前,城區新建建筑的節能設計率和實施率均達到100%。湘潭新火車站候車樓、江麓展覽館等建筑采用了地源(水源)熱泵供熱制冷系統;投資約2億元的興業公司廠房20兆瓦光伏項目成為我省最大的光伏系統,該公司職工宿舍同時安裝了太陽能光熱、光電系統;九華職工住宅樓安裝的光熱建筑一體化系統,是我市居住項目統一安裝分戶光熱系統的開端。
湘潭是財政部、住建部2011年批準的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城市,主抓太陽能熱水、地(水)源熱泵應用兩項示范,獲得中央財政8600萬元專項資金。通過努力,湘潭已確定了32個示范項目,其中已竣工13個,正在實施的有4個,總面積92萬平方米。到2013年底,我市城區計劃完成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城市示范面積120萬平方米;到2014年底,完成245萬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