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備受市場關注的上海兩大報業集團解放日報報業集團和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合并的消息被證實,整合為上海報業集團。
“兩大報業集團合并就像兩塊冰抱在一起取暖,由于兩大集團報業業務沒有互補性,合并的一大好處就是經濟實力變得更強,從而有助于在文化產業領域的轉型升級。”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表示。
解放、文新合并重組
“解放日報與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進行重組的目的是為了‘抱團取暖’”。中投顧問文化行業研究員蔡靈告訴本報記者,目前我國紙媒行業發展低迷,兩大報業合并將有利于有效緩解同業競爭壓力,同時實現資源整合,從而獲得雙贏。
解放和文新在上海市場競爭多年,主力報紙的定位重合度很高,一方由文匯報、新民晚報、東方早報構成“日報+晚報+晨報”的格局,另一方則由解放日報、新聞晚報和新聞晨報構成類似格局。
財新傳媒總編輯胡舒立在微博上表示,合并的是集團而并非報紙本身:“兩家合并重組后,新傳媒集團下屬的《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三張大報可望恢復法人資格,集團平臺則更多專注于新媒體、地產等非紙媒資產的運作。”
據接近解放報業集團的人士透露,合并不是為了“抱團取暖”,而是為了“更大的發展”,亦不會有報紙因此停刊。
不過,上海交通大學資深新媒體研究學者魏武揮表示,兩家紙媒集團合并,光內部梳理恐怕都需要搞上半年,這家新生的上海紙媒集團正式甩開膀子走路,也許要到2014年下半年。
“兩家公司重組將產生協同效應,不論資金還是資源實力都勢必得到極大提升,能為今后發展奠定良好基礎。”蔡靈向本報記者表示,重組后上海報業集團面臨的挑戰主要集中在資源整合方面,解放、文新旗下均擁有諸多報紙品牌和媒體資源,如何進行取舍成為難題。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傳媒經濟學教授張輝峰指出,一般情況下,從效率上說,媒體合并的好處很明顯,一方面通過關停并轉,旗下媒體避免了同質化競爭的內耗,另一方面則可以使媒體之間資源互補。
蔡靈認為,解放、文新作為報紙業的領軍企業,此次合并將引領報紙市場出現“并購潮”,對紙媒業的后續發展有促進作用。
紙媒轉型仍面臨挑戰
“目前,受到互聯網的沖擊,紙媒業走勢低迷,其亟須進行轉型、創新。”蔡靈告訴本報記者,紙媒未來需要走精品化路線,注重內容提升。
文新、解放兩大報業集團的合并背后,除了政府的推動外,紙媒景氣度的下降是其求新求變背后的行業背景。據CTR媒介智訊的統計,2012年報紙廣告整體下降了7.5%,是主要媒介種類中唯一負增長的,同時也是首次出現負增長。
陳少峰告訴本報記者,面對互聯網帶來的沖擊,傳統媒體普遍面臨主營業務業績下滑、廣告主日漸流失的壓力,轉型勢在必行。
“在渠道方面,新媒體的優勢遠遠超過紙媒,但現階段,新媒體傳播的內容大多較粗,紙媒可以將內容作為突破點,與新媒體進行差異化競爭。”蔡靈說。
不過,從此次上海兩大報業集團的整合對傳統傳媒業影響來看,其中一個引人關注的就是傳統傳媒業務模式轉向新媒體戰略。一位接近解放報業集團高管人士稱,合并后“新媒體會是一個重點,而且將是大投入”。
在新媒體的業務拓展上,無論是文新還是解放,盡管在新媒體上做過嘗試,但都沒有太多成功經驗,比如網站方面,流量最高的新民網排名也在250位開外,文新網和解放的牛網更是在1000名左右,流量和幾大門戶不可同日而語。
魏武揮認為,文新和解放合并后的新媒體戰略,一大關鍵是要看戰略里有沒有投資規劃,“對外投資的模板可以參考浙報的做法,在外部大舉擴張,利用外部的體制優勢和人才優勢,扶持外部的創業項目,走所謂‘傳媒控制資本、資本壯大傳媒’的道路。”
“傳統紙質媒體、出版社轉型必須做到兩個方面,首先是思維方式的轉型,其次是商業模式的拓展。”陳少峰指出,電子閱讀不是把紙質書變成電子版,整個業態改變帶來的是商業模式的變化。
另有業內人士認為,上海報業的整合也將帶來傳統傳媒產業的“核聚變”效應,這或許才是全國黨報整合的開始,也是整個互聯網新媒體大勢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