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出版傳媒商報與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文化走出去協同創新中心共同主辦的《2013中國圖書世界館藏影響力報告》日前發布。媒體和學界通過此項跨界合作,從一個側面對中國文化走出去進行了科學觀察與分析,報告顯示出近年來中國圖書在海外的影響力逐年加大的發展趨勢。數據顯示,截止到2013年8月23日,中國出版的中文圖書進入全球30家以上圖書館的品種數量為18010種,出版這些圖書的出版社為392家。
據該項目負責人北京外國語大學何明星教授透露:《中國圖書世界館藏影響力報告》的基礎數據為OCLC(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全世界圖書館聯機書目數據,根據此項數據可以分析出全球圖書館收藏中國內地出版的中文圖書書目數據,這也是中國出版影響世界的一個硬指標。何明星同時也是中國文化海外傳播動態數據庫項目專家,對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有著深入的研究。
國際圖書館藏權威數據庫:上榜中國出版社逐年增加
OCLC的2012年度報告顯示,參與OCLC的全世界圖書館數量達到74029家,圖書館直接會員數量為22955家。其中公共圖書館5152家、大學以及專業學院圖書館4793家、中小學校圖書館7692家、各級各類政府圖書館1683家、職業學院、社區學院圖書館1102家、企業商業圖書館1241家、國家圖書館108家、基金會、協會機構圖書館624家,其他圖書館204家,涉及全世界112個國家和地區,470多種語言。據何明星教授介紹,從圖書館國家和地區分布來看,這個數據庫可以大體衡量出中國圖書在當今世界的影響范圍。
《2013中國圖書世界館藏影響力報告》在2012年基礎上,監測數據進一步深化,通過對中國內地581家出版社出版的中文圖書檢測數據發現,上榜的中國出版社逐年增加,這說明中國文化走出去,已經取得了積極的效果。
該報告一個最大的看點就是,報告根據最新數據勾畫了全球視野中的最具世界影響力的中國內地出版社排名。排前十名的出版社依次為: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文物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哈佛大學等大學的圖書館是為研究機構服務的,其東亞圖書館的采購兼通中西,將中華書局、上海古籍等作為自己的核心出版社,中國歷史、文化、思想、哲學、宗教等典籍都列為采購核心。古籍整理點校類書目出自中華書局和上海古籍這兩個出版社的也比較多,這兩個出版社也有許多這方面高質量的學者。何明星教授介紹,排名前十名的出版社,一部分是中國外文局所屬的出版社,作為窗口單位,他們對海外市場比較了解;另一部分是依靠學術積累品牌。
該報告的另一個看點是,報告根據最新數據還列出最具世界影響力的中文圖書排名。韓寒的《1988: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艾米的《山楂樹之戀》、余秋雨的《借我一生:記憶文學》、王海鸰的《新結婚時代》、王安憶的《遍地梟雄》、張愛玲的《小團圓》等榜上有名。
中國圖書世界競爭力:文學類圖書有望超越歷史典籍
數據顯示了進入全球100家以上圖書館的47種中國圖書書名,這47種圖書共被5743家圖書館收藏,占所有OCLC覆蓋的22955家直接會員圖書館總數的23%,基本是世界圖書市場上最有競爭力的中國內地出版的圖書的代表。從進入排行榜的47種圖書內容上來看,包含古代文學、現代文學、當代文學在內的文學類圖書共有31種。除了《紅樓夢》、《三國演義》等中國古典文學經典之外,還有現代文學作品《魯迅小說選》等圖書,特別是當代文學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如姜戎的《狼圖騰》、余華的《兄弟》、莫言的《檀香刑》、賈平凹的《高興》、王海鸰的《中國式離婚》、廖信中的《我們臺灣這些年,1977年至今:一個臺灣青年寫給13億大陸同胞的一封家書》等。中國文學類的圖書比例高達66%,第一次取代了歷史典籍,占據了主導地位。這也驗證了2012年本報告的判斷:在未來中國圖書參與競爭世界的隊伍中,文藝社是最具有世界競爭優勢的一個出版方陣。
最具世界影響力的中文圖書排行,每本書超過百家圖書館館藏,按收藏圖書館的多少排名。莫言、蘇童、格非、王安憶收藏量都還不錯。
還有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就是,新生代作家用英語寫作,作品內容和以往的反思、傷痕文學等不同,有的反映當代生活,甚至有電影評論等,他們對改變中國文學在世界上的形象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此外,海外的華人作家也成為一種力量。
我們該如何理解文學類圖書館館藏上升這種現象?何明星教授說,中國文學類圖書各個圖書館館藏量越來越大,說明大家越來越認可。但是從總量上來說,還是典籍文化類的居多。中國文學現在的影響增大,逐年走高,以前是研究型的館藏,現在中國文學類圖書上升,說明中國圖書的影響在增大。除了學術型的圖書館之外,進入社區圖書館,也是影響力擴大的一個表現。學術圖書館和大眾圖書館的采購標準是不一樣的,大眾圖書館是為社區居民服務的。社區居民提出要求,就會采購。進入社區圖書館才是進入了西方主流社會。中國圖書走出去的第一步是學術圖書館,下一步就是社區圖書館。
何明星教授說,讀中文書的人越多,證明漢語的影響力越大。現在我們的教育出版社出的漢語教材太少,遠遠不夠滿足國外學習的要求。除了文學圖書之外,漢語學習類圖書也是具有巨大潛力的一個出版領域。本次上榜的圖書名單中,有漢語學習類12種,如《外國人實用漢語語法》、《漢英雙解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漢英雙語》、《漢語讀本》、《成語100》、《歇后語100》、《諺語100》等,比例為26%。這些漢語學習類圖書及其出版社分別有華語教學出版社6種,商務印書館2種,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種,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1種,上海譯文出版社1種。
從出版時間上來看,大約有9種是出版于2000年之前,占整個品種比例的75%。這表明,在漢語學習資源板塊,中國內地出版社的品牌優勢、教學服務優勢還沒有充分顯現。尤其是在這個領域具有專家資源、教學資源的中國教育類出版社,還沒有進入全世界影響力的排名榜。這表明這個領域的資源優勢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中國文化走出去:圖書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本項研究提醒中國出版界,中國文化走出去,圖書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世界圖書館收藏數據,是對一本圖書學術價值、思想創新、作者水平、出版社品牌的綜合認定,是圖書影響力評價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指數。在市場化程度日益成熟的背景下,如何提高中國出版社的知識生產能力,增強世界影響力,仍是一個值得充分重視的方向性問題。
館藏量增加說明對中國越來越感興趣,對國內出版業的機遇也有許多。中國出版現在品種很多,2012年有40萬種書,但是單品量很少,市場沒有拓展出來,海外中文圖書市場這么大,對于中國出版界來說,是很有意義的。僅美國的公共圖書館有近9000家,是很大的一個市場。
何明星教授說,我們以前有個誤區,以為走出去一定要有好的翻譯力量,過度重視翻譯,沒想到中文圖書還有這么大的市場。中國出版社要有拓展意識。其實每一本書在海外都可能有自己的讀者。進一步要解決的就是平臺問題。信息流通以及針對海外的訂貨平臺。現在都說出版在走下坡路,可館藏卻在增加,說明圖書出版還是大有可為的。現在很多出版社都可以自行對外發行,但是由于信息不暢通,還是走代理的途徑比較多。
中國出版傳媒商報的主編張維特介紹,準備和中國海外漢學中心一起建設針對國外館藏市場的交易平臺。將成立一個“中國圖書影響力評價中心”機構,一方面收集中國圖書在海外傳播的影響力的資訊數據,一方面收集國內出版物的影響力的資訊數據。同時,中國傳媒商報還將和中國海外漢語學研究中心合作,整合出版界、發行界、學術界、圖書館界數據資源,打造一個中國圖書走出去影響力評價數據庫。該數據庫,一是可以為中國文化尤其是中國圖書走出去提供切實的決策數據依據,避免盲人摸象,杜絕重復建設,浪費資源;二是可以為中國圖書走出去找到一條具體的途徑,可以為中國圖書走出去極大提高效率;三是中國圖書走出去影響力評價數據庫的建立,也將填補國家在這方面研究的空白。數據庫現在有亞洲歐洲南北美的統計,但是非洲還沒有進入這個系統。孔子學院走向世界,但是書也要配合上,一起走出去,要形成一體化戰略,才能讓中國文化更好地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