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如今造紙業的產能過剩,專家表示不是壞事。讓市場淘汰落后者,倒逼企業尋找出路,將提高整個行業的競爭力,促進健康發展。
而對于具體舉措,專家建議,企業可以有多種選擇——提高自身工藝質量,向上、下游延伸產業鏈,都是出路。但專家們提醒,切莫再“一哄而上”。
近日,記者在一些超市購物時發現,無論是卷紙還是抽紙,其價簽幾乎都為紅色特價折簽。例如“心相印”由原價28.9元/提降價為22.9元/提。銷售人員告訴記者,從今年下半年開始,衛生紙價格降幅普遍在一成以上,部分品牌價格降幅達四成多。
降價已經持續近半年,這自然不是商家一時興起,那因何衛生紙普遍降價呢?
“供大于求,價格下跌是必然。”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學會委員會主任張智光對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說,“生活用紙生產工藝簡單,中小企業都能生產,競爭本來就激烈。供應量大,消費需求疲軟,企業賣不出去產品,只好降價周轉了。”
“不僅僅是衛生紙,整個行業都處在一個低谷期。”紙業網主編羅文對記者表示,整個造紙行業都不容樂觀。
造紙業產品價格走低
生活中,我們可見的紙張范圍甚廣,涵蓋食品、餐飲、機械、印刷、醫藥等。而按照造紙行業分類,可分為三大子行業,即文化用紙、包裝用紙、生活用紙。
針對這三類紙張,羅文向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分別加以分析。首先,文化用紙價格趨勢較穩定。例如,國產銅版紙近3個月價格雖未有大的波動,但較上半年卻呈跌勢。
其次,包裝用紙總體來看也不容樂觀。如白卡紙,下半年本應該是需求旺季,今年7月份以后,卡紙價格每噸的確上漲了100元左右,但是同比卻低了很多。而隨后的9~11月份,雖然價格呈上升趨勢,但其價格最高點,即11月份出現的6150元/噸,卻仍低于去年9月份6170元/噸。目前來看,包裝用紙價格難以突破去年價格最高點。
最后,雖然生活用紙因生產、裁切、包裝等中間環節較多,難以統計,但今年已經連續兩次降價。第一次降價幅度最高,甚至達到了40%。記者所看到的衛生紙就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產品。
在中國輕工業信息中心副主任郭永新看來,價格走低的背后,是行業的困頓。
郭永新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已經有企業表示,目前價格已經“低到不能再低”,到了企業能夠承受的底線。
盲目投資導致產能過剩
“我國是出口大國,造紙業也一度因下游出口增長而‘水漲船高’,但即便如此,很多企業在2010年仍盲目跟風投資。”張智光向記者分析了造紙業產能過剩的原因,“世界經濟整體不景氣,下游出口減少,包裝用紙等需求自然減少。而文化生活用紙等又與宏觀經濟走勢密切相關,國內經濟增速放緩,產能過剩的問題也開始凸顯。”
郭永新告訴記者,造紙行業2012年固定投資規模達2200億元,按行業分析應新增1000萬至1500萬噸產能,僅9月份就應當同比增長10%。但今年產量同比僅增長1%,遠遠沒有達到預期產能。這表明造紙行業產能嚴重過剩,企業只有通過主動限產才能維持利潤。
而在這種狀態下,紙類產品的同質化競爭又較為嚴重。同一種產品,質量幾乎一樣,這樣的產品供應增加,價格自然下跌。
“價格走低,深層次原因還是產能過剩。”張智光表示。
“硬抗”不如創新
同樣是產能過剩,但也存在“落后”與“先進”。郭永新認為,前者指農村小作坊生產的低端產品過剩,質量次、污染高,易擾亂市場;后者表現在大企業用現代化設備生產的主流產品過剩,導致開工率不足。
落后的產能,會被政策要求強制淘汰。9月2日,工信部公布的2013年第二批工業行業淘汰落后產能企業名單中,67家低端造紙企業在列。
“淘汰力度還不夠。”張智光表示,造紙業占全國COD(化學需氧量)的25%,污染較高。只有成規模的造紙企業才能實現低污染、高能效,因此,政府還需繼續加強對落后產能的淘汰。“最關鍵的還是地方政府要端正政績觀。”
“這批淘汰的企業基本都是自愿的,因為產能過剩,這些落后企業難以為繼,申請淘汰反而能獲得補償。”郭永新說,“可并非所有企業都這樣。雖然產能過剩,但因為涉及到變動成本,若不生產賠的更多,生產還能維持,所以很多企業想‘硬抗’度過這段低谷期。”
對此,幾位專家表示,此時“硬抗”不如轉型創新。
早在2011年12月30日,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工信部、國家林業局共同編制印發的《造紙工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就提出,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
對于如何創新轉型,張智光認為,企業應當“吃一塹、長一智”,一定要吸取這一輪產能過剩的教訓。“一窩蜂地上項目,實際上反映了企業的不成熟。企業決策者要懂市場,目光長遠,看到幾年之后的潛在威脅和風險。”
而對于具體舉措,專家建議,企業可以有多種選擇——提高自身工藝質量,向上、下游延伸產業鏈,都是出路。但專家們提醒,切莫再“一哄而上”。
張智光表示,向上游延伸產業鏈,可以發展“林紙一體化”。
這也符合《造紙工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的,“大力推進林紙一體化工程建設”。
但“林紙一體化”也受到不少質疑,特別是對速生林的環保問題存在頗多爭議。
對此張智光認為,從宏觀來講,“林紙一體化”會促進綠化,關鍵是要以自然的方式來種植,不能像種莊稼那樣成片種植、成片砍伐,而是要注意保持植物多樣性,以漸伐保障自然的更替,這也是發達國家的經驗。
而郭永新認為,林地成本使“林紙一體化”難以大面積推廣。“一方面,能夠種植人工次生林的荒地本身就很少。另一方面,適宜種植的大片土地能夠種植更有經濟效益的作物。”郭永新表示,林地成本較高,小企業望而卻步。因此,“目前來看在我國只適合有經濟實力的大型企業。”
談到轉型創新,郭永新表示,企業自身提高技術含量更為有效。有企業已經在包裝用紙方面進行了技術創新,“涉及到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創新后的產品在此輪價格波動中并沒有受到太大影響。
“從這一輪產能過剩可以看到,高端產品并沒有出現過剩。”張智光表示,“這可以讓市場更加充分地淘汰落后者。”
面對如今造紙業的產能過剩,專家表示不是壞事。讓市場淘汰落后者,倒逼企業尋找出路,將提高整個行業的競爭力,促進健康發展。
郭永新說,理想的倒逼結果是“用高檔替代中檔,中檔替代低檔,最后讓低檔產品自動出局。”(中國經濟導報 侯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