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實力的競爭是國家競爭的利器。新三中全會《決定》將文化產業的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中國崛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需要的是與之匹配的文化軟實力。同時,在經過了上百年的文化輸入之后,中國急需重振文化自信,建立新的文明體系。
《決定》談文化產業改革有四個突破,分別為“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文化開放水平”。筆者認為,對照這四大突破,結合目前國內文化產業重鎮發展情況,振興文化產業需要現代化、市場化、開放性。
軟實力的競爭是國家競爭的利器,美國的文化產業產值已超過汽車業,動漫游戲產業是其當下唯一呈現兩位數增長的產業;日本的文化產業規模比電子業和汽車業還要大,動漫產業已成其第三大產業;英國文化創意產業產值則僅次于金融業。在中國的“十二五”規劃中,文化產業亦被寄托厚望。
再看文化產業占GDP的比重,美國是25%左右,日本是20%左右,歐洲在10%-15%之間。中國有5000年文明歷史,但目前文化產業占比僅為3%左右,發展狀況與整體經濟實力極不相稱,未來提升空間巨大。
首先,現代化是文化產業最大的機會。
在中國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就是開封、洛陽等擁有豐厚文化資源的古都,其文化產業的占比,反不如深圳、廣州等曾經所謂的“文化沙漠”,其中奧秘,就在于后者文化產業的興盛主要勝出在新興文化產業領域。
廣東偏居嶺南,并非中國傳統文化中心,但廣東文化產業占比在6%左右,約為全國平均水平兩倍,為國內省份最高,占全國文化產業比重超過1/4。之所以如此,勝在創新。以動漫產業為例,廣東一馬當先,產值幾乎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廣東在文化創意、動漫游戲、數字出版、網絡音樂、數字娛樂等新興文化產業領域均領先全國。而通過高新技術創新文化生產方式,廣東成功培育了騰訊、華強文化科技、雅昌集團等一批文化科技旗艦。
同為古都,杭州與洛陽、開封等城市卻有很大不同,既有豐富的傳統文化積淀,又有發達的現代文化產業,實現了古樹發新芽。其動畫片產量連續三年蟬聯全國各城市之首,成為中國新興的動漫之都。
這些新興文化產業領先的區域都有兩個特點,一是整體經濟實力突出,二是科技水平相對較高。無論是國家還是地區,文化產業的繁榮,無不與當地整體經濟的繁榮和科技的進步息息相關。經濟助產,科技助力,方才催生繁盛的文化產業。好萊塢何以風行天下?得益于洛杉磯強大的經濟實力和領先的科技水平,前者保證了有雄厚的資金不斷投入,后者則提供了技術上的保障。
未來中國需要建立以新興文化產業為支柱的體系,廣東、江浙等地一些現代文化產業發達的城市,即是很好的借鑒,值得在全國推廣。
其次,市場化和商業化為文化產業極大拓寬了發展空間,成為其助推器。
大產業需要大資本。此前,財政部稱將投入450億,中國三大國有媒體中央電視臺、新華通訊社以及人民日報社將各自獲得150億元人民幣,用于擴大中國國際影響,同時中國在全球重要國家均逐步建立了孔子學院。此外,各個地方亦開始打造區域性文化巨頭。
但中國仍然缺少文化巨頭。就具體產業而言,無論是傳統媒體中的報紙、電視、電臺、雜志、劇院,以及新興文化產業的動漫、設計等,中國均沒有產生可以比肩世界傳媒巨頭的文化企業。2012年,收入最多的三家國內傳媒集團分別是央視、上海文廣和湖南廣播影視集團,營收均突破100億人民幣,但相對世界級的傳媒集團仍差距巨大。2012年,全球三大傳媒集團新聞集團、時代華納和貝斯塔曼的營業收入分別為334億美元、289億美元和224億美元相,幾乎是中國頂級媒體總收入的十倍。僅新聞集團一家的收入,即等于中國廣電行業的全國收入。
市場化才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利器。美國文化產業的民間投資約為政府投資的兩倍,目前,中國的文化產業缺少強勢的民間力量和民營資本。
廣東成為中國文化產業的領頭羊絕非偶然,尤其是廣州和深圳,文化產業的市場化程度非常高。全國大量的唱片公司、印刷公司,都集中在這兩個城市,而且均以民營企業為主。動漫和設計公司,更是民營資本一馬當先。
在長三角,仍以杭州為例,其文化產業的龍頭幾乎都是民營企業唱主角。杭州三家文化產業上市公司順網科技、華策影視、宋城旅游都是民營企業。入選文化部十大基地的宋城集團和中南卡通都是民營企業,甚至中南卡通的母公司本來從事建筑行業,當初可以算是跨行業投資。杭州還積極推進旅游與演藝業結合,使文化旅游業成為民營資本投資文化產業的重點領域,如《宋城千古情》、《印象西湖》等亦成為經典。
在北京,雖以三大中央級媒體為代表的國有文化企業占據主導地位,但民營資本的力量亦非常活躍,如華誼兄弟成為中國版的夢工廠。
再次,開放包容是文化產業的命門。
表面上看,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科教實力作為根基,但從深遠意義上說,更需要的是一種開放和包容的社會氛圍。
國家或者城市的競爭力有時并不在于擁有多少資源,而在于成為資源自由交流的中樞,匯聚全球性的資源。《功夫熊貓》創造了全球票房奇跡,獲得了廣泛贊譽。但值得注意的是,熊貓的故鄉沒有拍出這么好的片子,美國卻可以。美國人吸收了中國熊貓文化、功夫文化,加之以本土的牛仔文化、阿甘精神,這就是匯聚天下資源、融合天下文化的威力。作為一個并沒有多少歷史積淀的國家,美國之所以能夠在文化產業領域執全球牛耳,其秘訣就在于其開放、包容、活力的社會特性。而在很多文化傳統濃厚、文化資源發達的國家和城市,卻因各種抵制和狹隘的思維模式,文化產業反而極度衰落,這種現象不得不引起普遍的反思。
以城市而言,加拿大的蒙特利爾能夠成為北美創意中心,與其兼備法國和英國文化,并廣泛吸收全球精華的文化背景息息相關。而以自由開放、兼容并蓄著稱的香港,成為亞洲創意中心,特別是電影和唱片業,造就了香港“東方好萊塢”的美譽。
在眾多國內城市中,北京和深圳最有代表性。北京作為首都,包容萬物,匯聚全國資源,容納各種人才,在一度流行的“畫家村”里,眾多邊緣人士很多后來崛起為國內名家,很多著名歌手亦曾在街頭酒吧駐唱。深圳文化產業的崛起更有說服力,改革開放后即聚合了全國各地人口,成為融合中國地域文化的熔爐,經過數十年發展,形成了自由開放、崇尚競爭、富有激情和創造力的城市性格。
開放包容的氣度,博采眾長的器局,方才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先決條件。如過度管制、內耗,則投入再多也難以有文化產業的興盛。對于文化產業,中國需要更多自信,要獲得飛躍性發展,則需要從國家層面營造一個開放的環境,允許不同聲音,允許試錯,包容異質思維,鼓勵個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