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劃定生態紅線,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2013年12月,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和國家林業局在北京簽署備忘錄,合作打造綠色生態安全體系和現代林業示范區。
自治區黨委書記、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彭清華在調研林業工作時強調,林業是生態文明的主要標志、科學發展的重要支撐、經濟建設的支柱產業、扶貧就業的有效途徑、美麗廣西的底色和亮點,林業部門要全力保護發展廣西的生態品牌,進一步增強生物多樣性,不斷提升林業的品質和效益。
黨中央的指導思想、國家主管部門的文件精神和自治區主要領導的重要論述,為廣西林業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定下了基調。自治區林業廳積極調整創新完善工作思路,形成今后一個時期廣西林業“23452”發展方略:打造生態建設和林業產業“兩個升級版”,強化大局意識、發展意識和服務意識“三大意識”,落實調整優化林業結構、加快發展林業產業、提升林業整體品質、提升林業綜合效益“四項任務”,努力實現提高林業生態承載力、林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林業對農民增收的貢獻率、林業綜合產出率和林業核心競爭力“五個提高”,建設國家木材戰略核心儲備基地和全國亞熱帶珍貴樹種基地“兩大基地”,為廣西實現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建成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作出新的貢獻。
打造“兩個升級版”——生態建設和林業產業攜手并進
改善生態、改善民生是林業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的任務和職責。為充分發揮廣西的生態優勢和資源優勢,全面提升生態林業、民生林業的發展水平,自治區林業主管部門將著力打造生態建設和林業產業“兩個升級版”,讓生態建設和林業產業攜手并進。
打造生態建設“升級版”。廣西的森林覆蓋率、森林面積、森林蓄積量等多項核心指標均居全國前列,但仍存在造林樹種單一、森林空間分布不均衡等問題。目前,廣西的人工用材林中70%為松樹、杉木和桉樹,樹種單一、林相單調,林木抵抗病蟲害能力較弱,生物多樣性不夠豐富;石漠化地區的公益林多為灌木林,植被覆蓋度低,生態環境比較脆弱。下一步,廣西將重點抓好擴總量、調結構、強保障、重保護,建設城鎮鄉村、山上山下渾然一體的綠色生態安全體系,努力構建北部灣沿海生態屏障、西江千里綠色走廊等“兩屏四區一走廊”主體功能區生態格局。擴總量就是繼續深入實施“綠滿八桂”造林綠化工程等林業重點生態修復工程,在石漠化地區及重金屬污染地區爭取啟動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并加快城鎮綠化、鄉村綠化、通道綠化,推動森林進城入村,促進身邊增綠。調結構,就是調整優化林分樹種結構,堅持多樹種造林和營造混交林,培育生物多樣性好、林相美麗的森林生態系統。強保障,就是明確維護國土生態安全、人居環境安全、生物多樣性安全的生態用地和物種數量的底線,盡快劃定森林、濕地、物種等生態保護紅線,探索在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脆弱地區率先建立源頭保護制度、森林資源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特別是推動實施珠江-西江經濟帶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建立生態建設和保護長效機制。重保護,就是加強森林資源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強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和森林公園建設,保護廣西火桐等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和冠斑犀鳥等極度瀕危野生動物,引導全社會增強愛綠、護綠的意識,讓綠色這個美麗廣西的底色變得更濃。
打造林業產業“升級版”。近年來,廣西林業產業快速發展,2012年,廣西林業產業總產值達到2190億元,5年翻兩番,居全國第六位。2013年,造紙與木材加工業成了廣西新的千億元產業。然而,廣西林業產業的短板依然突出,林產品深加工率低,產業鏈短,產業結構不合理,初、中級產品多,終、高端產品少。為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下一步,廣西將立足豐富的森林資源,堅持把改善民生作為林業的主要目的,抓好“市場、服務、監管”三個環節,加快發展林業產業。優化產業布局,各地根據自身資源,注重揚長避短、錯位發展,突出林業產業區域發展重點。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木地板、木家具等林產品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加快培育名特優新經濟林、花卉苗木、珍貴樹種、森林旅游等新興林業產業。加強引導服務,建立功能完善、高效便捷、輻射廣泛的林業產權交易體系,加快推進區域性和專業性林產品物流中心。加強市場監管,強化行政執法,創造規范、有序、開放、競爭的市場環境,健全林產品質量監督體系。
強化“三大意識”——顧大局,促發展,重服務
林業是保護良好生態、建設美麗廣西的主力軍。全區各級林業主管部門必須深刻認識林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定位,勇于擔當,奮發有為,強化“三大意識”,提高履職履責水平。
強化大局意識。堅持講政治、顧大局,自覺把林業工作置于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大局、黨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中,堅持一盤棋思想,行業服從整體,局部服從大局,圍繞自治區黨委、政府重大決策部署搞好林業改革發展。
強化發展意識。堅持生態建設與資源開發利用相結合,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在保護自然生態的前提下,科學開發廣西豐富的林業資源,切實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和林農增收的優勢,轉化為現實發展力和生產力,促進經濟增長、農民增收。
強化服務意識。堅持轉變職能,深化行政審批改革,簡化審批環節。繼續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加強作風建設,將工作重心下移,主動服務企業、基層、林農,為林業發展提供良好環境。
落實“四項任務”——優結構,強產業,提品質,增效益
我區森林資源總量大,但經營管理粗放,林分質量不高,林地生產潛力尚未充分釋放,與我區林業發展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極不相稱,發展空間和增長潛力巨大。為促進我區經濟實現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必須加快林業產業轉型升級,優結構,強產業,提品質,增效益。
調整優化林業結構。堅持轉變林業發展方式,調整優化林業產業結構,做實做穩一產、做強做優二產、做活做大三產,實現林業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堅持質量與數量并重的原則,在繼續擴大森林面積、增加森林資源的基礎上,尊重自然規律,科學規劃、合理選擇造林樹種,注重優化現有的森林樹種結構,由以松、杉、桉等常規樹種為主向大力發展鄉土樹種、珍貴樹種、經濟林樹種轉變,培育樹種多樣、復層異齡、色彩豐富、功能穩定、價值較高的混交林,實現生物、樹種、林分和林相的多樣性。
發展強化林業產業。堅持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市場優勢、競爭優勢,構建發達的生態產業體系。大力發展生態富民種養產業和綠色產業,加快發展名優經濟林、森林旅游、花卉、苗木等產業。繼續擴大林下經濟,實現長中短有機結合、上中下綜合利用、林農牧復合經營,充分釋放林地富民潛力,促進山區扶貧就業。
提升林業整體品質。堅持新造和改造并舉,大力營造鄉土樹種、闊葉樹種、彩色樹種,更新林相和景觀,豐富林相和資源,特別是要提高交通干線兩側可視一面坡的綠化、美化、花化、彩化水平,打造一批森林景觀,改造提升森林精品。努力培育一批生態經濟品牌、生態產品品牌、生態文化品牌和森林旅游品牌,全面提升廣西的生態品牌。
增強林業綜合效益。堅持大力發展生態林業、民生林業,努力實現從傳統林業向現代林業轉變,從封閉型、半封閉型林業向開放型林業轉變,從粗放型林業向集約型林業轉變,從數量型林業向質量型林業轉變,從平面型林業向立體型林業轉變,充分發揮林業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增強林業綜合效益。
實現“五個提高”——生態承載力、綜合產出率、核心競爭力和對經濟增長、農民增收的貢獻率全面提高
提高林業經濟增長質效是林業趕超跨越發展的關鍵所在。深刻把握中央和自治區賦予林業的新使命,正確認識差距,明確發展目標,努力提高林業經濟增長的質效,具體要實現“五個提高”。
提高林業生態承載力。持續加快森林資源培育,調整林種樹種結構,保持森林面積和蓄積量雙增長。力爭2015年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62.5%以上,森林蓄積量達到7億立方米以上,森林碳匯比“十一五”增加1億噸以上,石漠化綜合治理穩步推進,生態穩定性持續增強,森林生態服務總價值達到1.35萬億元以上。
提高林業綜合產出率。強化森林經營,實施林業“沃土”工程,努力提高林地產出率,提高木材生產率和綜合利用率,力爭2015年平均每公頃喬木蓄積量達到75立方米以上,木材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
提高林業核心競爭力。森林資源和林業產業等方面的主要指標在全國的排位繼續前移,森林覆蓋率穩居全國前3位,木材產量、森林蓄積凈增量等指標繼續保持全國第一,林業產業總產值力爭穩居全國前列,固定資產投資繼續保持全國第一。
提高林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構建存量優化、增量升級的產業發展新格局,壯大產業規模,不斷提高林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確保全區林業每年為全區GDP增長貢獻1個百分點以上。
提高林業對農民增收的貢獻率。拓寬林業發展空間,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和綠色生態富民產業,使全區林業產業總產值年均增幅高于全國經濟平均增幅5個百分點以上,力爭2015年農民來自林業的收入占全區農民人均年純收入的45%以上。
建設 “兩大基地”——國家木材戰略核心儲備基地和全國亞熱帶珍貴樹種基地
廣西是全國最大的商品材生產基地,光熱水土等資源優勢非常明顯,加強木材生產儲備和亞熱帶珍貴樹種基地建設的優勢和潛力巨大。為維護國家木材安全,強化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的生態保障,我區將加快建設國家木材戰略核心儲備基地和全國亞熱帶珍貴樹種基地“兩大基地”,不斷增強林業發展活力。
建設國家木材戰略核心儲備基地。以完善政策和創新機制為依托,以深化改革為動力,以科技運用為支撐,扶持國有林場、龍頭企業、林業合作組織、造林農戶等多種經營主體,采取集約化人工林栽培、現有林改培、中幼林撫育等多種培育模式,加快建設進度,力爭到2020年建設木材戰略儲備基地3000萬畝,建成面積最大、資源最多、質量最優的國家木材戰略核心儲備基地,為維護國家木材安全作出更大貢獻。
建設全國亞熱帶珍貴樹種基地。鼓勵國有林場、龍頭企業和造林大戶在商品林區采取良種良法和集約經營手段,建立相對連片的珍貴樹種基地;在生態公益林區、森林公園,通過補植、補種和低效林改造發展珍貴樹種;在山下以“綠滿八桂”造林綠化工程和“美麗廣西·生態鄉村”活動為平臺,以“千萬珍貴樹種送農家”和村屯綠化為抓手,鼓勵群眾在屋旁、路旁、水旁、村旁等見縫插針,種植珍貴樹種,綠化美化農村環境,增加農民綠色財富。力爭用10年左右的時間,到2020年全區新種珍貴樹種300萬畝,建成全國最大的亞熱帶珍貴樹種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