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北京城市發展,出于改善環境等考慮,生產制造企業正在快速退出城區。然而工業企業遷出中心城區后,留下的大量工業用地和閑置廠房怎么辦?將工業資源再利用,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相結合,不僅有利于工業遺產的保護,而且可以節約成本,是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經濟與文化的完美融合。
文化創意產業主要包括文化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軟件服務、廣告會展、藝術品交易、設計服務、休閑娛樂和其他輔助服務九大門類,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小、產業附加值高。
2012年,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收入首次突破1萬億元,實現增加值2189.2億元,占全市GDP比重達12.3%。2013年,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實現增加值2406.7億元,增速超過9%。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北京市僅次于金融業的第二大支柱產業。
獨家調查北京182家重點工業企業
多數具備良好的“再利用”條件
目前,北京市工業資源基本呈現三大特征:
第一,從區域分布來看,北京市工業資源主要集中在以朝陽、海淀、豐臺為主的區域,在調查走訪的182家北京市重點工業企業中,歸屬朝陽區的有70家,歸屬豐臺區的有36家,歸屬海淀區的有22家,東城區和西城區重點工業企業資源數量呈現逐步減少的趨勢,大興、昌平、通州等城市發展新區尚未形成較大規模的集中。
第二,從企業類型來看,北京市工業資源還是偏重于以消費為主的輕工業,重工業尤其是污染嚴重、耗能偏多的煤炭、石油、金屬及非金屬礦的采選業占比較少。在調查走訪的182家北京市重點工業企業中,輕工業企業占到接近70%,食品和飲料、通信設備、工藝品、造紙印刷、紡織服裝等是企業的主要發展類型,重工業則側重以燃氣供應、機械設備和非金屬礦物的制造為主。
第三,從可改造利用的面積來看,在182家受調查企業中,占地面積超過5000平方米的企業有145家,超過1萬平方米的有124家,超過2萬平方米的有90家,超過3萬平方米的有68家;建筑面積超過5000平方米的企業有141家,超過1萬平方米的有105家,超過2萬平方米的有63家,超過3萬平方米的有43家,大多數重點工業企業具備良好的改造再利用硬件條件。
20年間286家工業企業搬遷,
“舊廠房”發展成八類文化創意產業
改革開放之后,出于調整優化北京市產業結構、保護和改善北京城市環境考慮,北京市政府引導三、四環路內工業企業分期分批有序搬遷。據北京市工業促進局(現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統計,從1985年到2005年,北京中心城區工業企業搬遷286家,置換出工業用地12.07平方公里;2008年前后,包括北京焦化廠、化工二廠、北京有機化工廠、北京福田建材公司、北京齒輪總廠等在內的75家單位制定了搬遷計劃,置換用地面積達到5.70平方公里。這些閑置下來的工業用地和廠房大多狀況良好,為減少因建筑拆除造成的浪費,工業企業紛紛探索工業資源再利用,較為典型的有兩大模式8種類型,即產業鏈延伸模式和出租轉讓模式。
產業鏈延伸模式
生產環節產業鏈的前端是技術環節,產業鏈的后端是營銷環節,工業企業利用自身優勢,匯聚上下游產業鏈上的相關企業集中發展。
研發設計型(產業鏈前端延伸)
特點:工業企業利用自身生產經驗和領先技術等方面的優勢,有針對性地匯聚一批與自己所從事的主營業務相關的研發、設計和培訓類企業。
典型代表:中關村數字電視產業園
品牌推廣型(產業鏈后端延伸)
特點:工業企業依托自己的主營業務,通過組織游覽、策劃活動等多種方式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塑造品牌的健康形象,進而促進產品的銷售。
典型代表:龍徽葡萄酒博物館
出租轉讓模式
出租轉讓模式與產業鏈延伸模式不同,原所屬企業只是單純收取租金,或者提供必要的保潔、安保等物業服務。
文化藝術型
特點:承租或者承接轉讓后的企業主要從事文化藝術類的創作和表演工作。
典型代表:798藝術區
影視戲劇型
特點:承租或者承接轉讓后的企業主要從事廣播、電視、電影、戲劇的制作、發行和服務工作。
典型代表:方家胡同46號
創意設計型
特點:承租或者承接轉讓后的企業主要從事建筑設計、規劃設計及其他專業設計服務工作。
典型代表:751D PARK北京時尚設計廣場
傳媒出版型
特點:承租或者承接轉讓后的企業主要從事圖書、報刊、音像制品等傳輸媒介的制作和發行工作。
典型代表:惠通時代廣場
藝術品交易型
特點:承租或者承接轉讓后的企業主要從事藝術品的銷售工作。
典型代表:愛家國際收藏品交流市場
休閑娛樂型
特點:承租或者承接轉讓后的企業主要從事旅游服務、娛樂健身及其他室內休閑服務工作。
典型代表:北京焦化廠工業舊址風貌園
追蹤調查65家“先行者”
成功案例不足1/3
盡管北京市利用工業資源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已經形成一定規模,取得一些經驗,但在對65家已經利用工業資源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企業追蹤調查中,仍然可以發現幾大突出問題:
第一,成功案例少,總體發展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在追蹤調查的65家工業企業中,已經找到準確定位,形成鮮明特色的僅有21家,不足全部調查企業數量的1/3;預計朝向或者已經朝向文化創意產業方向發展,但尚未做大做強的有9家;未能在文化創意產業領域找到合適的工業資源再利用方式的有35家,超過全部調查企業數量的一半。
第二,東部地區發展速度快于西部地區,區域發展不均衡。
追蹤調查的65家工業企業主要分布在北京市五環內。從統計結果來看,偏東部的東城和朝陽兩區利用工業資源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工作比偏西部的西城、海淀、豐臺、石景山等地更為扎實和深入,發展成熟的案例比重更高,總體發展規模也更大。
第三,模式選擇存在熱門冷門,部分領域發展留有空白。
在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方面已成功及正在發展的30家工業企業中,有一半以上屬于依托自身主營業務的產業鏈延伸模式,另外一小半屬于出租轉讓模式的案例中有4家從事文化藝術創作和創意設計、2家從事傳媒出版、1家從事藝術品交易,發展狀態都比較成熟;剩余5家被建成賓館、商場、KTV、公園等娛樂休閑設施;2家以軟件服務為主要發展方向,發展情況有待進一步觀察;影視戲劇、廣告會展領域出現空白。
這種發展模式上的冷熱不均是由于政府主管部門未能進行及時有效的宏觀引導,進行工業資源再利用的各企業間又沒能形成定期化的溝通交流機制,工業企業很容易在對文化創意產業缺乏了解和宏觀把控的情況下遵循羊群效應,從事一些已經證明可以發展的文化創意產業領域,從而導致工業資源再利用過程中的高同質性和覆蓋不全。
第四,規劃不足,利益驅動,自發成長型園區難以做大做強。
對比同一類型的文化創意產業領域,由工業企業進行產業鏈前端延伸的研發設計型園區建設成功率超過50%,而2家單純依靠出租轉讓形式自發成長起來的軟件服務型園區均處于待發展狀態;進行產業鏈后端延伸的品牌推廣型企業建設成功率占到6/7,而北京市目前尚未形成任何一個以廣告策劃為主要特色的工業資源再利用標志性區域。
自發成長型園區難以做大做強,歸根結底在于園區規劃時的不科學和入駐篩選時的不嚴謹。對于大多數通過出租轉讓形式自發成長起來的園區而言,建設初期大多并沒有經過嚴格規劃和論證,只要是知名企業甚至只要按時交納租金,一律采取放行態度,這就導致同一園區內各種類型的企業并存,同一類型的企業也分散在不同的園區中,沒有龍頭企業帶動和集聚效應的存在,很難形成有效的品牌競爭力。
建議:
成立多部門協調小組,設立專項扶持資金
為推進北京市工業資源再利用工作的開展,建議現階段應著重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第一,成立多部門協調小組。
由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市規劃委員會、市文物局等多個部門聯合成立北京市工業資源再利用協調小組,杜絕多頭審批、多頭管理的亂象,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水平。
第二,編制北京市工業資源再利用指導目錄。
針對當前工業資源再利用過程中表現突出的區域分布不均衡、園區規劃欠科學、產業特色不突出、難以形成集聚和有效競爭力等問題,加強政府的引導作用。結合北京市城市規劃和產業發展的總體部署,引導不同類型企業合理流動,調整優化現有布局體系。
第三,加強政策引導、資金扶持等多種手段。
積極落實國家在文化創意產業領域鼓勵自主創新、促進產品出口、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政策法規;根據文化創意產業的不同類型,研究出臺具有較強針對性的產業促進措施。
引導金融資本、民間資本與工業資源再利用項目對接,鼓勵企業與跨國文化集團尤其是中國港澳臺、東南亞等華人文化圈國家和地區的合作;設立專項扶持資金,對于符合本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向且規劃合理的工業資源再利用項目,采取貸款貼息、補貼、獎勵等多種方式予以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