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時期蔡倫發明造紙術以來,作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曾推動了中華乃至世界文明史的發展,為世界文化史做出了可貴的貢獻。新密市大隗鎮以紙坊村為中心,包括大廟、大路溝、窯溝、觀寨等地,是過去新密地區手工造紙的中心區。這里的造紙術秉承東漢蔡倫發明的造紙技術,利用當地特產的桑樹皮、枸樹皮和稻草做原料,生產的手工白麻紙,紙質優良,是書寫、繪畫等的極好材料,曾行銷北京、上海、內蒙、漢口、東北、四川等全國各地。以當時的手工造紙為基礎,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發展起了新密市造紙業,使大隗鎮也有了中原造紙第一鎮的稱號。
大隗鎮的民間手工造紙,其工藝流程是先用桑、枸樹皮,經浸、泡、蒸、曬、洗、淘、碓、切、踏等工序,制作成“穰”料;再用稻草經捆、糙、打、蒸、醮、溜、曬、碾、撞等工序,制作成“漿”料;再將二者即皮料和草料按比例混合,踩成糊狀,兌于“陷坑”之中,再經打陷、抄紙、掃紙諸項工序,最后制成成品紙。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大隗鎮的手工造紙,曾發展到它的鼎盛時期,作坊上千家,人員近萬人。改革開放以后,現代工業造紙的先進技藝在大隗飛速的發展,使這一傳統的手工造紙技藝漸漸地萎縮下去,只有極少數的個體在少量需求下還保存著原始的工藝。現在,只有大路溝村世代從事手工造紙的黃保靈一家,還保存有這一古老的作坊,時斷時續地從事著這一祖輩傳下來的技藝。由于各方面原因,新密市大隗鎮的手工造紙技藝已處于漸漸絕跡的危險境地。
2007年,新密麻紙手工造紙技藝被列入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