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首都大東門的河北省唐山市,近兩年在探索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大規模實施農村面貌提升改造工程,加快“美麗鄉村”建設,為京津冀協調發展傾力打造農村“生態美景”。到2013年底,全市又有400個行政村舊貌換新顏。據統計,2013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1973元,同比增長11.6%,比城鎮居民高出2.2個百分點,在全省11個設區市中位居第一,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835元;城鎮化率達到了54.4%,同比提高了0.8個百分點,不僅在河北省連續多年排位第一,而且在全國地級市中相比也是比較靠前的。今年京、津兩市陸續前來唐山考察的領導無不感慨地稱道:“唐山農村面貌變化真大,散發著清新的城市氣息!”
唐山市不僅是一個聞名全國的“工業大市”,也是一個農業資源豐富的 “農業大市”。改革開放給該市新農村建設注入了強大活力。特別是今年初,黨中央、國務院把京津冀協同發展列為國家戰略以后,唐山市在鞏固原有文明生態村建設成果的基礎上,本著“服務京津冀發展大局、全力優化城鄉生態環境”的科學理念,順勢而為地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大步向新型城鎮化進發,努力使農村區域經濟發展與產業布局緊密銜接、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堅持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全面融入“美麗鄉村”建設全過程,努力探索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之路,為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良好生態支撐。
唐山市在加快“美麗鄉村”建設、推進新型城鎮化和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堅持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發展,把著力點放在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優化農村生態環境,轉變農民生活方式,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上。2013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圍內又掀起了一場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農村面貌改造提升熱潮。并根據山區、沿海、平原、洼地等不同區域特點,選擇確定了首批400個行政村,實施環境整治、民居改造、設施配套、服務提升、生態建設“五大工程”,重點推進了道路硬化、垃圾處理、飲水安全、廁所改造、村莊綠化、新能源開發利用等15件群眾急盼、急需的實事。到目前,全市400個行政村共組織實施社會公益、民生項目5540個,計劃總投資9.4億元,已開工項目5146個,實際完成投資8.2億元,并涌現出豐潤區于林莊村、灤南縣李營村、豐南區思信莊村等一批在全省叫得響、在全國拿得出手的新老典型生態文明示范村。
為了科學有序地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打牢新型城鎮化的基石,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打造“生態美景”,唐山市把深化農村綜合改革作為根本出路。針對農村現實發展情況和農民利益需求,重點推進農村產權制度、農村經營制度、農村金融制度改革、農村戶籍制度等多項配套改革,把著眼點放在激活農村各種要素市場,釋放和凝聚農村社會生產力。到目前,全市累計完成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發證13603宗,登記面積為11019.5平方公里,發證率分別為98.3%和97.7%;集體林權登記發證333.2萬畝,占全市列入改革范圍的98%;集體土地房屋登記發證31.3萬戶,登記面積2260.66萬平方米,占全市農村房屋的21.65%;小型水利設施確權登記49999處,占總數的40%。同時,積極引導農民進行規模化生產經營,創新區域化和產業化布局,加強和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拓寬農民合作領域,提升市場競爭能力,使農民真正成為推進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的主體力量。到目前,全市落實投資3000萬元以上的農業產業化重點項目248個,計劃總投資615億元,到目前,已完成項目投資307.26億元,產業化率達到了67.5%。全市農民合作社發展到2276個,農民合作社行政村覆蓋率達到91%以上。為了破解農民“貸款難”,滿足農村發展資金需要。近兩年來,全市相繼成立了30家農村資金專業合作社,入社社員7973人,吸納股金和互助金3.16億元,投放涉農資金2.22億元。與此同時,唐山市堅定不移地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著力實現“人”的城鎮化,千方百計降低城鎮準入門檻,實行一系列優惠政策,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到目前,全市已有16572名本市農民進城安家落戶。
唐山市加快“美麗鄉村建設”取得的可喜變化,充分展示了新型城鎮化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美好前景,全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年縮小。到2013年全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由上年的2.28:1縮小為2.23:1,已連續6年保持縮小勢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