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林業局與國家統計局聯合開展的中國森林資源核算研究階段成果正式對外發布。研究結果顯示,森林資源不僅是巨大的綠色財富,而且具有顯著的生態效益,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良好的生態條件;同時也提醒人們,盡管我國森林資源呈現穩步增長的良好勢頭,但要嚴守林業生態紅線,依然面臨諸多壓力。研究成果為完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做了有益探索,也為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將開啟有效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森林資源的嶄新紀元。
為了讓公眾更深入地了解這項研究成果,以下我做一些簡要的解讀。
核算有助于科學、量化認識森林的功能和價值,為森林資源資產化管理奠定基礎,有利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2001年國家林業局組織開展了中國可持續發展林業戰略研究,提出了“生態建設、生態安全、生態文明”的戰略思想,為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林業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據。2004年,為落實中央關于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的決策部署,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國家林業局和國家統計局聯合開展了綠色國民經濟框架下的中國森林核算研究,提出了中國森林資源核算的框架和方法,對林地林木、林產品和森林生態服務的實物量和價值量進行核算,在社會上引起了良好反響。以上重大理論研究成果為這次開展森林資源核算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撐。
從國際看,實現可持續發展、促進綠色增長,發展綠色經濟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2013年召開的聯合國森林論壇第十屆大會呼吁,將森林產品和服務對國家和地區的經濟貢獻,以及森林的社會、文化和環境價值對城鄉社會的影響,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及各級政策規劃之中。2013年,聯合國統計委員會第四十四屆會議批準,將由歐盟、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合組織、聯合國、世界銀行共同修訂的《環境經濟核算體系(2012)》作為環境經濟核算的國際標準,在世界各國和地區推廣應用。這為開展我國森林資源核算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論和技術指南。
從國內看,建設生態文明是全黨、全社會形成的重大共識,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林業承載著潛力巨大的生態產業、可循環的林產工業和低碳綠色的生物產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承擔著不可替代的歷史使命。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設生態文明,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等要求對森林資源核算研究提出了新課題。
2013年5月,國家林業局和國家統計局聯合開展了新一輪中國森林資源核算及綠色經濟評價體系研究。這項研究,至少具有三方面的重大意義:一是可以科學、客觀、量化認識森林的功能和價值。過去,公眾對森林價值的認識,基本停留在木材資源等樸素的感性認識上,對森林具有什么樣的生態效益、這種效益到底價值幾何,這種價值與個人、社會有何關系等沒有明確的認識。通過森林資源核算就能讓人們明確看到森林對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的價值到底有多大,從而有利于牢固樹立生態保護意識,自覺地把森林當作財富加以保護和可持續地利用。二是深化林業改革,健全森林資源管理體制,有利于實現從資源管理向資產管理轉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健全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開展森林資源核算,對森林資源資產實物量和價值量進行核算,可以有效地反映森林資源資產的存量和變動情況,為森林資源資產化管理奠定基礎。三是有利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森林資源核算研究形成的生態服務及林地林木資產價值評估理論方法以及大量寶貴的基礎數據,為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健全和完善生態效益補償和森林資源有償使用等重大制度提供了重要依據。
這次核算選取的7類13項服務指標,只反映了森林生態系統所提供的主要服務,以后核算內容和指標將不斷充實
森林具有多種功能和多重效益。如何科學評價他們,一直是世界各國學者研究的重要內容。到目前為止,國內外都還沒有形成一套完善、權威的方法體系。
1997年,美國著名生態經濟學家Costanza(康斯坦扎)等在《Nature》發表的論文《世界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中,提出了生態系統服務評估應遵循可描述、可測度和可計量原則,得到了國際生態學界的普遍認可。他選擇了17項指標,對全球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進行了評估。2005年發布的聯合國千年生態系統評估報告,把生態系統服務劃分為供給、調節、文化和支持4大類20多個指標,確立了評估的基本框架,并首次對全球生態系統開展了多尺度、綜合性評估。
日本已連續3次公布全國森林生態效益評估結果。2001年公布的第三次評估結果,共列出了7類26種生態服務,但只對4類中的9種服務進行了量化和貨幣化評估。
事實上,對于森林生態系統服務評估指標的選擇,也是隨著人們認識的提高而不斷變化的。例如,近年來由于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不斷升溫,人們對森林固碳的功能倍加關注,森林碳匯服務成為森林生態系統服務評估的重要指標之一。
基于十多年的研究探索,國家林業局2008年發布了行業標準《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規范》,確定了8類14個主要服務指標的評估方法。這次核算,綜合了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依據目前科學研究水平、技術手段和數據的可獲得性,選擇了涵養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釋氧、凈化大氣環境、森林防護、生物多樣性保護、森林游憩等7類13項服務指標。
需要指出的是,這13項指標,只是反映了森林生態系統所提供的主要服務。還有很多服務功能,由于基礎數據、技術手段等限制,目前還無法量化和貨幣化核算。另外,即使是這次核算的某些單項指標,也沒有對其全部服務功能進行核算。例如,森林防護服務,不僅僅體現在農田防護和防風固沙方面,也包括沿海、沿江防護林對農業、房屋、道路、動物棲息地等的重要保護作用。森林的這些功能都真實存在,但由于監測、計量方法學等問題限制,目前還無法進行準確核算。
我相信,隨著人們認識水平不斷提高、科學技術不斷進步,核算的內容和指標也將不斷充實和豐富。
這次研究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一是研究內容更全面,不僅包括“林地林木資源核算”和“森林生態服務價值核算”,還包括了具有新意和難度的“森林社會與文化價值核算”和“林業綠色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內容。目前發布的只是前兩項研究結果;二是參與研究的人員更廣泛、更具代表性,項目成立了由相關學科兩院院士和資深專家組成的專家指導委員會,組建了跨學科、跨部門的高水平研究團隊,由國家林業局和國家統計局共同推動;三是核算基礎數據更準確可靠,核算基礎數據主要基于政府部門正式公布的權威數據和科學規范的監測調查資料;四是核算方法科學合理,既借鑒了國際最新研究成果,又繼承發展了原有的研究成果,也符合我國森林資源核算實際;五是核算過程嚴密有序,在科學測算和反復研討的基礎上取得。
在國家林業局組織的科技委專家論證會上,專家一致認為,這項研究具有創新性和前瞻性,數據基礎權威可靠、研究過程和研究結果嚴謹科學,核算結果科學可信,形成的主要結論和政策建議準確合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決策參考價值。
森林資源呈現穩步增長的良好勢頭,但消耗形勢依然嚴峻,要嚴守林業生態紅線
與第七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期末相比,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期末,林地資產價值量從5.52萬億元增加到7.64萬億元,增長38.4%;林木資產價值量從9.47萬億元增加到13.65萬億元,增長了44.1%。全國森林主要生態服務物質量增長明顯,其中,年涵養水源量增加了17.4%,年保育土壤量增加了16.4%,森林每年提供負離子量增加了20.8%,年滯塵量增加了16.9%。全國森林生態服務年價值量由10.01萬億元增加到12.68萬億元,增長了26.7%。
從上述核算結果中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一是森林蘊育著巨大的自然財富,為綠色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期末,全國林地林木資產總價值為21.29萬億元,5年間增長了42.1%。如果按照2012年末全國人口13.54億人計算,相當于我國國民人均擁有森林財富1.57萬元,5年來人均森林財富增長了38.9%。
二是森林提供了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為保護和發展生產力作出了突出貢獻。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期間,我國森林生態系統每年提供的主要生態服務價值達12.68萬億元,相當于2013年GDP(56.88萬億元)的22.3%,是當年全國林業產業總產值(4.73萬億元)的2.68倍,相當于森林每年為每位國民提供了0.94萬元的生態服務。森林提供的涵養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釋氧等主要生態服務作為“最公平的公共產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改善生態與環境、防災減災、提升人居生活質量方面發揮了顯著的正效益。
三是提出了中國森林資源核算的理論框架,為完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作了有益探索。研究采納了當前國際環境經濟核算最新標準提供的基本框架和方法,同時緊密結合我國實際,提出了中國森林資源核算的理論框架和基本方法,在國內外該領域都具有明顯的先進性、適用性,為完善我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和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提供了重要參考。
四是盡管林地林木資產穩步增長,但森林資源消耗形勢依然嚴峻。全國第八次森林資源清查期間,盡管森林資源總量繼續保持凈增長,林地總面積比第七次森林資源清查結果增加了2.0%,但是,我國缺林少綠的總體狀況仍未得到根本改變,局部地區征占用林地、改變林地用途、濫采濫伐林木等問題依然突出。按照國家林業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綱要》的規劃目標要求,守住林地面積、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的紅線,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