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礦泉水瓶、收廢紙,說起這些,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往往是做廢品回收生意的成年人。然而日前,記者卻遇到了一些干這活兒的學生娃,他們分工合作,將廢品回收“生意”干得有聲有色。 “1,2,3……”廣仁大街一廢品回收站內,老板一邊從一個大口袋中往外掏礦泉水瓶,一邊出聲數著。旁邊站著8個孩子,眼睛齊刷刷地盯著他的動作,嘴巴商量好似的嗡動著跟著默數。 瓶子數過、廢紙稱過,幾張花花綠綠的鈔票接過,8個孩子開心地笑了起來,“又能給學校圖書角添幾本書啦!” 記者詢問得知,8個孩子是附近頭道牌樓小學的學生,有的上五年級,有的上六年級,廢水瓶、廢紙都是他們從學校各個班級收上來的,之后拿到這兒賣。 一個孩子告訴記者:“我們從上學期開始就做這事兒了,每周收一次、賣一次,賺了不少錢呢!” “這錢可不是我們自己拿了,我們拿它們做了好事兒!”另一個孩子在旁補充,“前些日子,我們給學校捐了一個圖書角,有好幾百本書呢!” 孩子們的話讓人聽得挺好奇,12月22日,記者到頭道牌樓小學了解具體情況。 “確實有這事兒,而且是經學校允許的。”學校少先隊大隊督導員陳國欣老師告訴記者。 記者跟著陳老師在教學樓里轉,看到每間教室門口、里面都各有一個紙箱,有的做成小房子的樣式,有的帶著小輪子,還有的畫著廢水瓶寫著“我們要回家”……26個班級,52個紙箱,每個都新穎別致,各有不同。 陳老師介紹,教室門口的紙箱大一點兒,是礦泉水收集箱;教室內的小箱子比A4紙略長略寬,是廢紙收納箱。教導之下,孩子們早已養成習慣,廢瓶、廢紙分類歸箱,不亂扔亂放。 “以前,不管啥垃圾,學生們都一股腦扔進垃圾桶里,有一些可回收利用的東西浪費了,看著怪可惜的。”陳老師說,“后來學校想出了這個法兒,倡議各班學生廢物利用,自制垃圾箱。教室內外兩個箱子各盡其用,不允許往里扔別的垃圾。” 在二年級的一間教室里記者看到,小紙箱里整整齊齊地碼著厚厚一摞紙。 “箱子里面都是被同學們寫壞了的作業紙,以前都是揉成一團扔進垃圾桶,現在我們都不揉了,讓它們板板正正地‘住’進收納箱。”班里負責廢品回收監督管理工作的學生甜甜(化名)告訴記者,在學校,每個班級都有一個她這樣的負責人。甚至每個樓層都有一名學生被選為總負責人,監督同樓層各班小伙伴兒們廢品分類投放的執行情況。 記者隨后了解到,之前在廢品回收站遇到的8個孩子角色很重要,他們是五六年級的大隊委,負責每周一次組織一些同學按班收廢紙、礦泉水瓶,再拿到附近的廢品回收站賣。 “在做這事兒之前同學們就達成了一致意見,用賺來的錢做一些有益的事兒。”六年級的一位小組織者介紹,“前些日子,我們用賣廢品攢的第一筆錢買了一些書,在教學樓四樓建了一個圖書角。看著廢紙廢瓶變成了嶄新的圖書,同學們別提多興奮了!接下來,我們還會用賺到的錢做一些公益活動,幫助家庭困難的同學。” 陳老師感慨道,廢品動起來不僅帶來了“經濟效益”,教學樓內外的衛生環境也明顯有了很大改觀,最重要的是學生們從中學會了環保、友愛、合作等,對正確價值觀的培養非常有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