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眼下正在著力推進綠色發展作為提升工業經濟質量和效益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努力走出一條工業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雙贏”道路。
9月9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四川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新聞發布會(第四場),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副廳長顧紅松表示,全省強化污染防治,堅決打好工業領域污染防治攻堅戰。在“散亂污”企業整治攻堅戰方面,綜合運用“關停取締一批、整合搬遷一批、整改提升一批”等措施,加快實施產業政策整治、無證無照違規生產經營整治、違法用地整治、環境污染整治、違法建設整治、安全生產整治等六大專項整治行動。截至2019年6月底,全省累計排查“散亂污”企業32420戶,完成整治31739戶,完成率97.9%;成都平原8市累計排查“散亂污”企業26836戶,完成整治26583戶,完成率99.06%。
同時,深化節能降耗,資源利用效率持續提高。“十二五”期間,組織重點企業開展“千戶企業節能行動”“百戶企業節水行動”,累計實現節能1600余萬噸標準煤、節水5.7億立方米以上。“十三五”前三年,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能耗再下降21.2%,提前2年達到國家下達的降幅目標。水資源利用方面,“十二五”期間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1.8%,遠高于國家下達目標,預計“十三五”將順利完成國家下達目標。
對于備受關注的現代產業體系構建,顧紅松表示,四川工業經歷了70年的發展,從沿江向平原推進、從城市向郊區擴散、從盆底向盆周拓展、從梯度發展到區域協調發展。
上世紀90年代末,率先實施“基地加產業鏈條”的產業布局調整;跨入新世紀后,深入實施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進一步優化全省產業布局;特別是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提出構建“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推進“主干”引領帶動、“多支”競相發展、更好實現各區域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同頻共振,協調發展新格局正加速形成。
2018年,四川五大萬億產業營業收入增長13.7%,總量占全省工業81.7%;計算機、汽車、裝備、醫藥等先進制造業比重達32.4%;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14.9%,比規上工業增速高近1倍。技術改造投資同比增長10.1%,連續32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先進制造業占比持續提高,新型顯示、5G示范應用、信息安全等部分領域躋身全國前列,進入行業領跑和并跑階段;無人機、燃氣輪機、航空發動機等產業取得積極進展,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增長35.4%,新產業、新動能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