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50年代,帶“洋”字的商品名稱曾是中國人日常用語的一部分。火柴被稱為“洋火”,煤油被稱為“洋油”,自行車被稱為“洋馬兒”,鐵釘被稱為“洋釘”。彼時,中國只能生產為數甚少的日用生活消費品,很多商品和工業設備都來自國外。 如今,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上百種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包括自行車、家具、手機和汽車。中國城市葫蘆島、自貢、義烏在海外也許并不出名,但它們分別是世界最大的泳衣產地、仿真恐龍產地和圣誕禮品交易平臺。 中國年輕人早已忘記了“洋”字開頭的商品叫法,但包括美國蔓越莓、德國啤酒在內的各類進口商品從未像現在這樣普遍地進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 70年里,隨著經濟國際影響力持續增強,中國已從世界經貿網絡里的邊緣地帶走向舞臺中央。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8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為28.1%,居世界第一位。 “從投資的角度來說,中國一直是最誘人的地方。”全球咨詢公司羅蘭貝格大中華區執行合伙人戴璞說。 中國貨物貿易規模快速增長、結構不斷優化。2018年,中國貨物進出口額達到4.6萬億美元, 在1978年基礎上增長了223倍。與此同時,中國出口商品的主體從農副產品轉變為工業制品,以輕紡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產品被以機電為代表的資金密集型產品替代。中國出口商品中高新技術產品的占比不斷上升,到2018年達到30%。 服務貿易在中國對外貿易中的重要性不斷增強。據世界貿易組織統計,中國服務進出口居世界位次由198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14年的第2位,并連續五年保持了這一地位。保險服務、金融服務、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等知識密集型的新興服務貿易加速發展,成為新的增長點。 中國利用外資穩步增長。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和投資環境持續改善的背景下,中國連續27年成為外資流入最多的發展中經濟體。截至2018年年底,中國累計設立外商投資企業超過96萬家,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超2萬億美元。 “一開始,外資企業認識到中國提供的勞動力成本優勢,這也促使中國成為他們出口產品的全球制造基地。隨著時間推移,2000年以來他們的關注點開始轉向中國國內市場……對很多企業來說,中國現在就是他們最大的市場。”中國歐盟商會秘書長唐亞東告訴記者。 在四川省自貢市的一個工廠里,工人正在制作仿真恐龍,四川自貢是全球最大的仿真恐龍生產基地。新華社記者王迪攝 戴璞指出,對外企來說中國有著“無可比擬”的投資環境,包括完善的工業體系、高效的基礎設施、龐大的國內市場、有著良好教育的人力資源和新技術的運用等。 對外投資成為中國深度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另一例證。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從2002年到2018年,中國年均對外直接投資額達到750億美元,其中14年保持連續增長。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的《世界投資報告》,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由2002年的全球第25位躍升至2018年的第3位,在全球外國直接投資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 一個月前,隨著山東、江蘇、廣西等6省區的加入,中國自貿區的數量增加到了18個,為探索改革方向和改善營商環境提供了更大的實驗空間。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王軍指出,這是中國向世界發出的明確信號:“中國會繼續秉持維護經濟全球化的立場,堅定不移擴大開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