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29日,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議程”對話會以視頻方式召開,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領導人出席會議并致辭。新加坡金鷹集團執行董事陳建升在會議上發表題為《未來氣候領袖將來自新興經濟體》的文章。 
新加坡金鷹集團執行董事陳建升 發展中國家的企業迎來新機遇,有望帶領全球應對一些最為棘手的挑戰。 新興經濟體若想打造更多可持續發展企業,需要做到三點。 去年,全球企業為爭取到2030年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而重新制定可持續發展承諾。當時誰也未曾料到新冠疫情會肆虐全球,引發如此巨變。 應對疫情成了我們的首要任務。同時,為保護全球共同利益,解決全球氣候問題和推動實現可持續發展議程的緊迫性日益凸顯。 從倡議到行動 疫情為全球活動按下了暫停鍵。過去十年的經驗告訴我們,在這種形勢下,需要進行根本性變革,采取切實的行動。 自2009年哥本哈根峰會后,全球各界在多方面積極發起倡議并采取行動。倡議在幫助國際社會和企業理解并接受必須解決氣候變化問題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它推動了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向可持續發展目標演變,鼓勵大批企業作出基于自然的可持續發展承諾。 當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巴黎(COP21)召開時,大多數人已經清楚地認識到,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需要確立一個共同目標。將全球升溫控制在2?C之內等目標獲得了社會的普遍認同。 但是站在2021年的時間點,我們發現,自上而下的倡議未能帶來必要的變革。為解決眼前的氣候問題,可持續發展必須融入到政策的制定中,還要與自下而上的企業發展相協調。在新興國家看來,全球氣候行動與可持續發展議程是推進本國國家發展的阻礙。因此,讓新興國家轉變觀念并采取上述行動尤為重要。 非政府組織、民間社會組織和多邊機構必須與政府和企業合作,攜手走向這條充滿挑戰且錯綜復雜的政策落實之路。并非所有模式和方法都能取得成功,但通過在實踐中學習,還是會有很多成功示范案例能夠被廣泛推廣。只有通過這樣一段經歷,不同組織之間才能增進了解,互相信任,共同應對氣候問題,推進可持續發展議程。 發展中國家的情況 隨著新興經濟體在人口增長和消費需求增加中不斷復蘇,自然資本的壓力也隨之增大。這也為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帶來了新的機遇,使其有望帶領全球應對一部分最為棘手的挑戰。那些幫助數十億人民擺脫貧困的企業,如今站在了可持續發展和經濟發展的交叉路口。 新興經濟體若想打造更多的可持續企業,亟需采取三大行動。 1.在生產過程中必須兼顧生物多樣性保護和資源可持續利用。在這種模式下,生產本身即可以為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和循環經濟創新提供資金支持,解決相關項目的資金困境。 2. 各相關方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緊密合作是實現生產活動與保護行動承諾的關鍵。對于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森林保護與恢復方面的新投資舉措,以及在共同目標的前提下通過合作解決問題的方式,新興國家的政府和企業的態度日益開放。 3.需要表現出行動、靈活和速度。新興國家不拘泥于過往遺留的實踐和方法,能夠快速落實政策措施,所以能夠迅速取得進展,為實現2030目標積蓄能量。與其什么都不做,不如大膽嘗試,并在實踐中學習。 十年轉型 如果想最終實現強勁復蘇,那就更需要接受通過這些方式對氣候、自然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管理。在新興經濟體,我們可以通過與政府和社區的合作,對金融和技術資源進行分配,實施長期舉措,平衡氣候、自然、人民群眾和企業發展之間的關系,從而成為變革的推動者。 利于環境者亦可利于企業。人們很容易陷入一種危險謬誤,認為犧牲環境是實現企業發展的唯一方式。我們已重新描繪未來十年的可持續發展路線,制定了雄心勃勃的2030目標。我們致力于為氣候、自然和人民群眾帶來積極影響。 當我們擁抱創新和循環經濟時,我們必須推動企業轉型。我們必須引入新機制,確保生產營收能夠永久性支持企業實現土地使用零碳排的新可持續發展目標,取得良好、可觀的自然收益,包括森林修復、保護和野生動物保護,并消除所在社區的極端貧困現象。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使這些關鍵績效指標與企業自身的衡量標準相協調,實現環境可持續與企業發展的平衡,而不是只向一邊傾斜。 氣候變化不分國別。未來十年,我們必須積極兌現承諾和保證。雖然倡議和辯論仍在發揮作用,但如果我們想將這一階段轉化為十年的全民行動,就需要延續發起倡議的熱情,采取積極的實際行動,大膽嘗試務實的解決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