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今年以來,國民經濟持續恢復、總體回升向好,但也面臨著新的困難挑戰,主要是國內需求不足,一些企業經營困難,重點領域風險隱患較多,外部環境復雜嚴峻。2023年,造紙原材料帶來的成本壓力有所下降,但需求端遲遲未能回歸正常,造紙企業壓力依舊很大,造紙業景氣度依舊較為低迷。2023年福建省上半年完成產量392.71萬噸,同比下降8.2%。 生產完成情況:(據省統計局數據) 截止2023年6月末全省紙和紙制品規上企業合計513家,其中紙漿制造企業數3家,同比增加2家;造紙企業數122家,同比減少11家;紙制品企業數388家,同比增加14家。全行業產銷率為91.43%,其中紙漿制造企業產銷率97.22%,同比增長4.69%;造紙企業產銷率92.26%,同比下降0.83%;紙制品制造企業產銷率90.79%,同比下降1.61%。 2023年上半年全省紙和紙制品產量如下: 1、紙漿:上半年完成產量20.61萬噸,同比增長4.6%。 2、機制紙及紙板:上半年完成產量392.71萬噸,同比下降8.2%。 3、紙制品:上半年完成產量184.31萬噸,同比下降11.1%。 2023年01-06月全行業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情況:(據省統計局數據) 1、主營業務收入:上半年全行業主營業務收入496.50億元,同比增長1.7%。其中紙漿制造企業1.10億元,同比增長3.8%;造紙企業213.34億元,同比增長0.7%;紙制品制造企業282.06億元,同比增長2.5%。 2、主營業務成本:上半年全行業主營業務成本444.13億元,同比增長2.3%。其中紙漿制造企業0.87億元,同比下降2.2%;造紙企業199.27億元,同比增長3.0%;紙制品制造企業243.99億元,同比增長1.8%。 3、利潤總額:上半年全行業利潤總額17.47億元,同比下降15.1%。其中紙漿制造企業0.05億元,同比增長150%;造紙企業2.89億元,同比下降60.6%;紙制品制造企業14.53億元,同比增長9.8%。 4、研發費用:上半年全行業研發費用投入6.37億元,同比下降2.6%。其中紙漿制造業投入0.04億元,同比下降33.3%;造紙業投入2.91億元,同比下降14.9%;紙制品制造業3.42億元,同比增長11.4%。 5、產成品存貨:上半年全行業產成品存貨32.03億元,同比下降9.0%;其中紙漿業0.05億元,同比下降16.7%;造紙業15.61億元,同比下降15.5%;紙制品制造業16.36億元,同比下降1.9%。 6、平均用工人數:上半年全行業平均用工人數6.1萬人,同比減少4.7%。其中造紙業平均用工人數1.8萬人,同比減少5.3%;紙制品制造業平均用工人數4.3萬人,同比減少4.4%。 7、虧損企業數和虧損企業虧損額:全行業虧損企業數為87家,同比增加6.1%。其中紙漿制造企業虧損2家,同比增加100%;造紙企業虧損25家,同比增加8.7%;紙制品企業虧損60家,同比增加3.4%。 全行業虧損企業虧損額為6.16億元,同比增虧47%。其中紙漿制造企業虧損額0.03億元,同比增虧200%;造紙企業虧損額為3.70億元,同比增虧84.1%;紙制品制造企業虧損額為2.43億元,同比增虧11.5%。 2023年01-06月造紙企業運行情況: 1、主要品種產量完成情況:(據省統計局數據) (1)未涂布印刷書寫用紙:上半年完成產量1.02萬噸,同比增長5.6%。 (2)涂布類印刷用紙:上半年未生產。 (3)衛生用紙原紙:上半年完成產量28.90萬噸,同比增長29.4%。 (4)包裝用紙及紙板(紙協統計規上企業):上半年產量完成約294.04萬噸。 其中高強瓦愣紙:上半年產量約95.2萬噸; 牛卡紙:上半年產量約33.51萬噸; 箱板紙:上半年產量約78.56萬噸; 紙袋紙:上半年產量約9.09萬噸 (5)特種紙 :上半年產量約10.5萬噸。(紙協統計規上企業) 2023年上半年產量同比增長的規上企業有恒安(中國)紙業有限公司、漳州盈晟紙業有限公司、福建省尤溪永豐茂紙業有限公司。 2、主要生產企業經濟指標完成情況 : 2023年上半年全省造紙企業經營遇到了較大困難,虧損面和虧損額度都有所增加。規上企業中除了漳州港興紙品有限公司利潤同比正向增長外,其余規上企業利潤同比全部下滑。 2023年下半年行業展望 圍繞做好下半年造紙行業的經濟工作,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關于經濟形勢的分析判斷上來,抓好抓實黨中央一系列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的有效落地,更好激發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匯聚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努力實現全年發展目標。造紙企業應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提振信心、防范風險,不斷推動企業經濟運行持續好轉,提升企業內生動力的持續增強, 積極推動造紙行業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并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持續優化造紙行業能源結構,發展生物質和新能源項目,實施節能降碳行動,構建綠色低碳產業生態鏈,逐步實現“雙碳”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