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的管理問題不是一個點上的問題,而是結構性問題。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源就是——企業缺戰略,更缺實施戰略的操作系統。
人們常把企業比喻成人體,他有時健壯,有時會生病,同人一樣,很多企業常常處于“亞健康”狀態,那么中國企業最容易患上哪些“疾病”?換句話說,是哪些普遍性的問題導致中國企業難以長大甚至矢折?
中外企業管理對比
為形象地說明中國企業面臨的普遍性管理問題,讓我們先看兩幅中、外企業的現實場景。中國A企業總經理大半天的工作情形:
場景一:下午1:00,總經理還沒顧上吃飯,在接今天的第36個電話,銷售員在請示某款
PC降100元可不可以出貨;
場景二:總經理接完電話后馬上跟一個在公司工作2年的員工談話,這員工抱怨薪酬不公平
而要辭職
場景三:談完話后,老總在考慮員工辭職后手上的10幾個客戶如果被帶走怎么辦?
場景四:考慮得頭昏腦脹,忽然想起今天晚上要請某個政府官員吃飯,還沒定具體在哪兒,
趕緊打電話讓秘書定一個地方;
場景五:秘書敲門進來說稅務局今天來人了,關于稅金的事要查帳本;
場景六:財務經理進來說庫存太大了,占用資金太多,而且有10幾臺機器物賬不符,問怎
么辦?
場景七:銷售部經理站在一邊,拿著一摞票據,幾個業務員要出差,等總經理簽字領錢;
場景八:晚上12:00,總經理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中,家人睡夢正香……
國外一家跨國公司的即時場景:
場景一:11位董事會成員正在研究全球經營戰略,多媒體演示的是某知名咨詢公司提交的
中國市場投資戰略規劃報告;
場景二:CEO在前往新加坡的專機上查看通過網絡剛傳過來財務分析報告,并同時查閱全球
15:00的庫存記錄;
場景三:CFO(財務總監)正從摩根銀行離開,隨身帶著一份用于收購的120億美金貸款協
議;
場景四:COO(首席運營官)正在制訂一份可以將供貨周期從7天壓縮為5天的計劃;
場景五:CTO(技術總監)電話告訴市場總監,3天前提出的根據客戶要求定制的樣機已經
發出去了,該公司新產品每天可以推出8個;
場景六:CIO(首席信息官)召開ERP系統的升級會議,CKO(知識管理總監)闡述公司知識
管理的需求;
場景七:公司管理學院一批30人的高級經理管理培訓課程正要開始,全公司有1000多人利
用業余時間研修網上管理課程;
這些場景集中表現了兩個企業在管理上的差距,后者靠管理系統,使業務有序進行;前者靠人治管理,總經理高度集權,凡事親歷親為,疲憊不堪。中國許多企業的“當家人”陷入了這樣的困境:放權,不放心,攬權,太費心。也就是常說的“一放就亂,一抓就死”。
那么中國企業普遍存在的經營管理問題表現在哪里呢?人治管理代替法治管理;戰略規劃流于形式;重視產品經營而忽視資本經營;組織結構以職能為導向而非以流程為導向;人力資源停留于勞資管理而非人力資源開發,考核不成體系,薪酬缺乏依據,忙于招聘而忽視培訓;營銷靠關系營銷而不是靠品牌營銷;財務管理,靠統計核算而不是公司理財;企業管理制度,勤于制定而執行不力......
中國企業的問題不是一個點上的問題,而是結構性問題。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源就是——企業缺戰略,更缺實施戰略的操作系統。
企業是否擁有完備的操作系統,從企業領導人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上可以看出來。美國是一個龐大的國家,總統是這個國家最大的管理者,按我們通常的理解,這個總統得忙成什么樣?實際上,他有很多閑暇時間,有多達兩個月的休假。而我們許多老總每天工作16個小時還覺得有很多工作沒有做完,原因就是靠 “系統”還是靠“人”進行管理。管理操作系統猶如一部復雜的機器,領導者要做的是完善這部機器,保障機器的自如運轉,而不是去親自充當一個個的部件。另外,中國的企業管理者很少是從操作系統上考慮問題,出現問題往往想到的是“人不行”,這還是以人治的思路去看問題。
企業的成功是誰的成功?
中國大多數的成功企業,實質上是一個產品、一個項目的成功,或者說是某個人的成功,這種成功的背后孕含著很大的危機,一旦產品的生命周期走到了盡頭,或者某位老板或能人離開了企業掌舵的位置,企業也就迅速地垮下來,這樣的例子近些年真可謂屢見不鮮。比較著名的飛龍、巨人、秦池等莫不如此。在我國企業界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許多企業家的名字比他所在的企業的名字叫得還響,這是典型的“能人經濟”的表現。目前我國大多數成功企業的人事更迭還沒有真正地開始,第一代成功的創業者還在企業發揮著主要作用,不久的將來,當眾多企業開始領導人的更新換代時,如果企業內部管理沒有完成真正的變革,會有一大批企業倒下去。
的確,由于這樣一個事實的存在,在研究、分析某個企業的成敗經驗時,往往習慣于從產品、項目或者企業家個人身上找原因。而從國外一些成功的大公司看,公司的成功根本無法像我們這樣能夠歸結為哪個產品、哪個項目、哪個個人的成功。美國通用的韋爾奇是個成功的管理者,被譽為全球最佳CEO,但是當他離開CEO位置,由杰夫·伊梅爾特接任,通用仍不失為一家優秀的公司。盡管個人的管理風格、習慣可能會有所不同,但由于有完備的內部操作系統的存在,總裁也要在這個系統內發揮作用,個人的風格、習慣就不成為決定企業成敗的決定因素。
因此企業的真正成功并不是一個產品、一個項目或某個人的成功,而是支持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運營系統的成功。
悟道·學法·練術
我們可以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法”“術”來進一步闡明中國企業的管理問題。道,指的是規律;法,指的是系統;術,指的是技巧。
在道的層面,中國企業需要東方的傳統文化與西方科學管理思想相結合,中國的傳統文化,蘊含著許多屬于“法”這個層面的管理思想。過去有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此外還有《孫子兵法》、《易經》等等很多種關于“道”的學問,可以說博大精深,給我們提供了各種認識、把握規律,也就是“悟道”的門徑。實際上,在“道”的范疇,西方許多思想成果借鑒了東方特別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比如現在風行全球的《第五項修練》,其中核心觀點就是系統思考,而這正是東方的哲學思想。很多當代的企業家運用傳統的智慧去認識規律、把握事物,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在“法”這個層面,我們則需要很好地向西方學習。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國基本上沒有產生自己的工業文明,沒有經歷過工業大生產的考驗,因此也不可能產生科學的、適應現代大生產環境的企業管理方法體系,像ISO9000、連鎖經營、專業物流管理、精益生產等那樣嚴密的管理體系大多來自于現代工業國家。因此在‘法’這個層面,我們必須老老實實地去學習,不折不扣地學習,盡快將這些東西本土化。所謂本土化并不是遷就我們的舊傳統和習慣,而是要將其變成我們自己的東西,完全融入我們的企業中去。我們要在今天的環境下發展現代企業,國情不能成為使科學的東西面目全非的理由。
至于“術”, 在企業經營管理當中屬于比較表層的東西,只能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斷揣摩、演練。而且它與“道”和“法”有著不同的認識規律。“道”是非常難以復制的東西,需要感悟;“法”通過一定的努力,可以從一個企業有效地轉移到另一個企業,而屬于“術”的東西則非常容易模仿,因此不可能依靠技巧贏得長久的優勢。比如前幾年一家大商場請來一位“點子大王”出謀劃策,“點子大王” 在商場里轉了一圈,出了一招:玩具柜臺一些玩具擺放的位置過高,小孩子身材矮,看不著、夠不著。他建議將所有的玩具都移到比較低的位置。商場這樣做了以后果然銷售見起色。但是這個辦法很快在其他商場被普遍采用,開始建立起來的優勢很快喪失。
因此,“學法,悟道,練術”——是中國諸多企業需要進行的修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