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起美國次貸危機的金融海嘯進一步的蔓延,已演化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不可避免地會對實體經濟產生影響。 中國造紙業出口貿易必然會受到巨大影響,造紙企業面臨著所未有的考驗。
奧運會結束后,金融危機的不期而至,成為造紙業出現景氣拐點的導火索。
是什么造成了突兀而至的“景氣拐點”?是偶然還是必然?
■ 金融海嘯的沖擊?發自美國的經濟危機對拐點的形成構成了最直接的誘因。金融危機是僅僅行業出現“寒流”的外部原因。除了全球經濟危機導致海內外需求放緩的“普適因素”之外,市場繁榮期掩蓋了行業市場調節滯后的真相。市場之手屢屢滯后,導致對造紙行業規模與規劃的調節失靈,這種積累所產生的負面效應是其背后深刻的原因。 ■ “后奧運效應”?奧運的結束使紙張在供需關系方面發生了轉變。為備戰奧運,用紙大戶和經銷商,不約而同的采取了提前備紙,大量庫存的應對措施,不斷瘋漲的紙價給他們的“囤貨”找到了足夠的理由。 這導致一定時期內的實際銷量大于實際需求量。此前的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企業大量擴大產能。這樣導致庫存增加、銷售不暢和利潤攤薄。 ■ 過于樂觀的規模擴張?一片繁榮的經濟形勢,促使企業出現產能的布局盲視。企業一窩蜂地上馬新項目,形成了“裝備競賽”。在2002年以后進行了全行業的技術更新,以幾大上市公司為代表的龍頭企業利用資金優勢,紛紛上馬高機速、寬紙幅、大產量的設備,2006年年產超百萬噸的紙企達到7家。帶來的隱患卻是一旦經濟放緩、需求不足,耗費大量資本金的設備難以發揮作用。 ■ 簡單粗放的經濟增長模式?多年來一直走“兩高一資”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對出口過多的依賴。產能快速增加,需求沒有相應迅速膨脹,激增的產能只能尋求外部出口消化。依靠低廉的資源和勞動力成本支持的出口,一旦形成洶涌之勢,必然遭受海外貿易保護勢力的攻擊;而在經濟出現較大波動時,這類產業也必然最先受到沖擊。
加快結構調整,尋求造紙企業新的利潤增長點。優化企業內部生產結構,集中做好優勢產品,借機搶占市場,使自己的產品占領市場的絕對份額。拉動國內外需求,尤其是海外廣闊的市場。在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之下,再度擴張是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還是深陷另一個泥潭?
造紙行業多年來一直走“兩高一資”的粗放型增長方式。一旦這種方式在遭遇到經濟危機的強勢沖擊之后,必然會引起行業新一輪的洗牌和重構。新一輪的洗牌必然會“優勝劣汏”。那么,國內造紙企業將以什么樣的策略來應對必須面對的行業洗牌? 請您發表你的言論,為造紙企業的發展獻計獻策。 (責任編輯:項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