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造紙行業的綠色發展之路上,政府的政策制定更多的是落在節能減排、淘汰落后產能上。這從近年來工信部每年的淘汰落后產能名單中,造紙行業絕對“主角”的地位便可見一斑。中小紙企在與日俱增的節能減排、環保壓力下,逐漸被淘汰,造紙行業產能不斷集中。然而,一個產業就是一個鏈條,每一個環節都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只是對產業下游從緊,那只能是治標不治本。只有從造紙原料、行業源頭開始“綠色”起來,才能有中國紙業真正的可持續發展。
林漿紙一體化是當前世界造紙行業發展的趨勢,它打破了過去林業紙業分離的管理模式,形成林紙結合產業循環的雙贏發展格局。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實,但在我國卻被忽視了。目前我國造紙原料按木漿看僅為22%,大量都是廢紙漿,國產木漿僅為10%。
正所謂節流容易開源難。紙企污染這個難啃的“硬骨頭”,只要政府狠下決心淘汰落后產能,幾年之后就能見到顯著成效。但從林業角度講,我國目前森林資源匱乏,林地有限,而人工林大多都為老百姓發展的經濟林,為數不多的速豐林成為人造板和其他木材工業搶占的“對象”。在這種情況下,造紙行業要增加原料林基地,幾年時間恐難見效。而且一旦企業決定建設自己的原料林基地,隨之而來的又有諸多問題:一是初期經營成本相對較高,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二是木材生長有周期限制,速豐林、木漿造紙用原料林最快也要生長8年,其中又有自然災害等風險都是需要前期考慮;三是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目前林地多數分散在農民手中,集中起來需要一個過程,管理上同樣存在困難。
在我國的現實國情下,林漿紙一體化發展成為多年來造紙行業不愿多談甚至回避的話題。然而,過高的原料對外依存度,讓中國造紙行業越來越難以招架,林漿紙一體化成為解決原料問題的主要途徑。值得欣慰的是,一些紙企一直在不斷的詮釋著林漿紙一體化的概念。例如APP(中國)在海南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兩個廠都是先有林、再有漿、再有紙。國內華泰、晨鳴等大型紙企也在林漿紙一體化發展中,積極尋找著公司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林漿紙一體化本身的意義在于減少對資源的消耗,是一個綠色循環的過程。政府應給予相應的政策傾斜,鼓勵有能力的造紙企業發展林漿紙一體化,使造紙行業走上中國特色的林漿紙一體化發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