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啟動停產搬遷近3年之后,ST宜紙公布了非公開發行預案,擬通過定向增發募資不超過11億元用于新區項目建設。然而,投資者對此次定增方案多有不解,重組預期落空,復牌后公司股價地量跌停,此后幾乎跌破擬增發價格。
6月16日晚,ST宜紙公告稱將在7月2日召開股東大會審議定增預案。一方面,ST宜紙大股東宜賓市國資公司因要參與定增將回避投票,而不少中小投資者公開表示要否決定增預案,借此倒逼公司重組;另一方面,實際控制人宜賓市政府不愿放棄“建設新廠”的既定戰略,定增勢在必行,這使漩渦中的ST宜紙備受投資者關注。
重組交鋒
從2005年至今,ST宜紙在造紙主業的經營中已經連續9年虧損。
傳統的新聞紙市場持續下滑,公司造紙生產設備老化、環保成本高等諸多問題一直困擾著ST宜紙的發展。
事實上,之所以能保殼至今,搬遷技改資金及政府補貼是ST宜紙的主要盈利來源。不可否認,實際控制人宜賓市政府功不可沒。ST宜紙在二級市場的走勢也一直較穩,并曾經成為市場的投資熱點,2011年振幅超過80%。
一位長期關注ST宜紙的投資者表示,他一直期待公司能重組,而定增方案的公布,徹底打破了他對重組的預期。由于重組預期落空,不少中小投資者通過論壇、股吧等方式,表示要否決定增預案,倒逼公司重組。
對于投資者期望的資產重組,宜賓市政府給出的答案是繼續發展造紙主業,只是在產品結構上作一些調整,由之前的新聞紙和文化紙調整為市場景氣相對較高的食品紙和生活紙。
按照一位投資者的說法,市場目前對傳統的造紙行業估值較低,與其等到新廠項目產生收益,遠不如通過重組快速地實現轉型,帶來較高的溢價收益。
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截至6月16日收市,在A股主板上市公司中,總市值低于10億元,總股本低于2億股的上市公司,只有ST宜紙一家。
資金難題
ST宜紙為何在啟動搬遷和新廠區建設已快3年后,才拋出定向募資計劃?
有知情人士透露,對于ST宜紙來說,盡管多年來市場一直都在炒作重組,之前也有多家企業找公司談重組問題,但宜賓市政府的戰略原則非常明確,就是要“建一座新廠、一座新城”。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則底線,將諸多前來談判重組的公司擋在了門外。
所謂一座新廠、一座新城,指的就是要對公司進行整體搬遷和技改,淘汰落后產能,投入新的造紙生產線。而搬遷后的老廠區土地,則由宜賓市政府進行新的城建規劃。
公司在2011年正式啟動了停產和搬遷技改方案。而計劃的主要資金來源是老廠區搬遷后騰出的土地收益,從目前的市場價來看,預計的溢價收益將超過10億元。
為支持上市公司發展和推進新區項目,宜賓市政府曾表示公司老廠區土地拍賣的90%左右的資金將返補給上市公司。然而,由于目前宜賓市政府將調整城市規劃,在新的規劃未出臺之前,老廠區的土地拍賣工作實際上無法進行。
按照公司新廠區項目建設規劃,一期項目計劃投資約23.6億元。但由于長期虧損,ST宜紙根本沒有足夠的啟動資金,而必須依靠項目的推動者—宜賓市政府。
根據公開信息,從2011年至今,ST宜紙已經獲得宜賓市財政的無息借款6億元,宜賓市國資公司的委托貸款4.5億元。然而,相比23.6億元的總投資計劃,公司仍面臨較大的資金缺口。
寄望定增
此時,ST宜紙的整體搬遷技改項目一期工程均已完成項目立項和環評程序,新區食品紙項目已進入了投產關鍵期。
記者了解到,新區一期的食品紙項目建設現已接近尾聲,按照建設進度,6月底將進行單機調試和試車,預計8月份將進行試生產。同時,新區生活區項目也將同步完工。
根據公司的定增預案,新區項目將實現竹漿紙一體化,包括年產10.2萬噸食品包裝原紙和10萬噸生活用紙項目。項目建成后可優化公司產品結構,提升產品的差別化率,使得公司現有紙類生產體系和產業鏈得到進一步完善,年平均稅后利潤可達2.38億元。
市場前景方面,食品紙和生活紙都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良好的預期效益。公司表示,隨著制漿造紙業務的生產能力、技術實力和市場競爭優勢提升,收入規模和盈利能力都將得到進一步改善。
然而,隨著前期的食品紙項目投產逼近,以及后續生活紙項目持續推進,資金成了困擾ST宜紙新區建設和發展的難題。
作為長期虧損企業,ST宜紙目前幾乎很難從銀行融資。記者日前聯系公司董秘王強時,他表示正在計劃通過新廠區的土地抵押,向銀行貸款。
“若此次股東大會不能順利通過定增預案,將影響到公司新區項目的整體投產進度。”王強表示。
目前,投資者對定增預案仍然存在分歧,這也讓王強感到焦慮。
反對的聲音認為,定增預案募集資金仍是建設傳統的造紙項目,由于行業競爭激烈,毛利較低,很難為投資者帶來立竿見影的回報。
不過,也有投資者表示,新區項目全部采用國內最先進的造紙生產線技術,加上公司的地域優勢和成本控制,將改變ST宜紙長期虧損的局面。
針對公司未來的發展規劃,盡管投資者很難達成統一意見,但ST宜紙的定向募資計劃似乎已經勢在必行,最終進展如何,證券時報記者將繼續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