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治理”受推崇
“第三方治理”模式,其核心含義是: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公司去運營管理,這一點的重要性,在污水處理領域尤為突出。
污水處理的效果不佳,治理設施處于半停半開或長期閑置狀態的排污企業不在少數,很多工業企業的污水處理不能達標,甚至山東部分地區出現了直接將污水排入地下水源的極端做法。
主要有三種情況造成了以上局面:一是環保改造要產生不菲成本,企業沒有自覺控污的動力和意識;二是監管不到位,部分環保法律法規跟不上產業發展的速度;三是機制不合理,中國目前依然沿用“誰污染,誰治理”的初級治污模式,這已和目前污水處理行業的發展規模和水平不相適應。
在歐美國家,污水處理普遍采用第三方治理模式,排污企業聘請專業的環保公司負責污水的處理工作。這種模式下,排污企業節約了成本開支,污水處理的效率得到了提升,監管也因行業集中度的提升更加便利。更重要的是,專業化的污水處理企業應運而生,大量投資機會將不斷產生。
雖然我國在很早就已經開始嘗試第三方治理模式來處理水污染。但是,第三方治理模式目前在國內推行并不順利。而監管不到位,則是第三方治理模式不能有效推行的根本原因。
“污水處理概念廠”實驗
這是一個污水處理行業的前沿話題,專家委員會提出了一種新投資理念。“概念廠”將打破傳統污水處理廠高耗能和低效率的弊端,還將重點關注綜合水質提高、可持續利用、能源自給和環境友好等幾方面——這些都和傳統的污水處理廠有本質區別。
目前國內的污水處理廠存在經營粗放、處理不達標等多種問題,一些行業內人士譏諷其為“過水廠”。一個最直接的體現是,作為節能環保領域的重要成員,污水處理廠居然是能耗大戶。人民大學王洪臣稱,中國城鎮污水處理年電耗已突破100億度,能耗約占到社會總能耗的2%,“污水處理廠有一半的成本來自能耗,這很諷刺”。
“概念廠”將致力于解決這一問題,甚至實現能源自給。專家委員會計劃用五年實現這一項目的落地,主要資金來源將借助市場化渠道。目前,還僅限于“紙上談兵”階段的“概念廠”,已經收到了很多污水處理企業伸出的橄欖枝,表示愿意參與建設。
“概念廠”仍處于構思和設計階段,具體的商業模式仍在探討之中。和第三方治理模式一樣,概念廠也將受惠于“水十條”的推出。“一旦監管加強,標準提升,概念廠的優勢就會凸現出來。”王洪臣說。
水務設備行業發展將加速
“水十條”出臺后,水務設備行業也將面臨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以排污泵為例,水泵行業預計未來年均增長率保持在20%左右。記者了解到,今年浙江省啟動了“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2014年就安排了125個項目,總投資額4680億元,其中當年計劃完成投資要超過650億元,對排污泵需求巨大。
|